历史人物 刘承佑对郭威为什么一定要斩草除根
Posted 汴梁
篇首语: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承佑对郭威为什么一定要斩草除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承佑对郭威为什么一定要斩草除根
刘承佑还下了决心:对郭威,一定要斩草除根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自不量力的刘承佑还下了决心:对郭威,一定要斩草除根。后汉乾佑三年四月,也就是郭威荡平“三镇之乱”,班师回到汴梁之后没多久,后汉朝廷闻报,数万辽兵大举人侵河北。根据小编了解,后汉隐帝刘承佑急忙召集群臣议事。文武百官几乎众口一辞地举荐郭威挂帅出征反击辽寇。于是刘承佑就任命郭威为邺都留守兼天雄节度使,任命柴荣为天雄衙内都指挥使,领兵前往河北抗敌。郭威没有推辞。郭威虽没有推辞,但凭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已经预感到了,他此次领兵离开汴梁之后,朝中恐会出事。>>小编不说别的,单说被刘承佑宠信的李业、聂文进、后匡赞和郭允明几个人,过去一直反对他郭威握有太多的兵权,即使在朝廷屡次派兵平定“三镇之乱”都无功而返时,他们也曾向刘承佑建议,不要让他郭威领兵去平叛,可现在,辽兵入侵河北的时候,他们却异口同声地推荐他郭威领兵出征,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他郭威善于领兵打仗吗?如若不然,这背后就十有八九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了。不过,郭威虽然心中疑窦重重,但还是和义子柴荣一起领着大军离开了汴梁,赵匡胤当然随之同行,只是不知道朝中还有那么多曲曲折折。柴荣多少看出了朝廷有些不正常,就提醒郭威注意。>郭威淡淡地说了四个字:"荣儿勿忧!”郭威叫柴荣“勿忧”当然有他的理由,同样,心中的那种疑窦也绝非无端的猜测。所以,他在离开汴梁前,曾对着刘承佑及文武百官说了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至少,在赵弘殷听来,郭威的那段话是很有深意的。根据小编了解,郭威这样对刘承佑说道:“陛下,自古朝廷都有忠良之臣与奸佞小人之分。臣就要领兵去抗敌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朝,也说不清楚臣只希望,在臣离开朝廷的日子里:陛下能够分清善恶,亲忠良而远小人以不负先帝之愿。比如杨分史弘肇等大人,不仅是先帝的重臣,且也都是尽忠报国之人,愿陛下临事多与他们商量。至于抗击辽寇之事,这是臣的本分臣绝不敢懈息分毫!"郭威之所以用这种口气对刘承说话,当然是因为他是先帝刘知远钦封的顾命大臣。>>刘承佑当时这样回答郭威道:“爱卿放心地去打仗吧!朕虽然年幼,却也不是一点主见都没有。谁忠谁奸、朕想必也能看得清楚。”刘承佑究竟看清楚了什么?根据小编了解,他以为,像郭威提到的杨部、史弘肇等人,恰是朝中最大的奸臣,他们仗着是先帝的重臣,根本不把他刘承枯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而李业、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人才是大大的忠臣,满朝文武,只有他们为他刘承祛名不符实的皇帝地位鸣不平。事实上,也正是李业、聂文进等人的极力鼓动和劝说,刘承佑才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主见”,就是:趁郭威离朝之际,在朝中来一次大的行动。由此也不难看出,无论是刘承佑还是李业等人;对郭威终究是颇为顾忌的。>>刘承佑要在朝中搞一次什么样的大行动?原来,刘承佑与李业等人已商议妥当,要对先朝时的旧臣来一次大清洗。即是先朝旧臣,当然包括郭威。不敢对郭威采取大明大亮的手段,那就用阴暗的手段来对付,而且,刘承佑还下了决心:对郭威,一定要斩草除根。于是,刘承佑与李业、聂文进、后匡赞、郭允明等人,在郭威走了之后便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他们虽然忙碌,却也有序,各有各的明确分工。刘承佑和聂文进负责对付前朝老臣;后匡赞和郭允明负责从各地抽调兵马来汴梁以防不测;对付郭威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业的肩上。相关参考
有,历史上汉朝的皇帝姓刘,有刘邦、刘彻、刘秀、刘协等;蜀汉的皇帝姓刘,有刘备、刘禅;南朝宋的皇帝姓刘,有刘裕、刘义隆等;后汉的皇帝姓刘,有刘知远,刘承佑。1、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郭威。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出身贫苦,直到参军之后,才开始平步青云,成为后汉权臣,被隐帝刘承祐逼得造反,最终非常顺利就夺得了帝位。然而,郭威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他的军队
曹承佑(ChoSeung-woo)出生于1980年3月28日,是韩国著名演员。曾出演过《马拉松》等多部电影,也曾多次获最佳男主角奖。关于服役,曹承佑已于2008年12月11日在忠清南道
后周的太祖郭威,原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手下的最重要的将领,刘知远能够当皇上,有郭威的重要勋劳。刘知远当了不到两年皇帝就死了,临死的时候,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给他选定了四个顾命大臣。其中杨邠、
世人皆知黄袍加身的人是宋太祖赵匡胤,殊不知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皇帝也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他就是赵匡胤的“师父”,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本是后汉隐帝刘承v手下的王牌大将,谁知这个后汉隐帝不知道是不是傻,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
郭威生于公元904年,去世于公元954年,邢州尧山人。他原本是官宦世家出生,只不过年幼之时父亲去世,随母亲一起躲避战乱,流离失所。 十八岁后他应募从军,开始从微末一步步往上爬。后来因为对后汉太祖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
千百年来多少皇帝建立基业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承袭千秋万代的帝业,一脉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注重的传承,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融入到了华夏民族人民的血液里,骨子里。然而,这历史上竟还有把
世人皆知黄袍加身的人是宋太祖赵匡胤,殊不知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皇帝也是黄袍加身而称帝的,他就是赵匡胤的“师父”,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本是后汉隐帝刘承祐手下的王牌大将,谁知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