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曹操跟孔融为什么都看不起袁术
Posted 公路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曹操跟孔融为什么都看不起袁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曹操跟孔融为什么都看不起袁术
曹操、孔融为何都看不起袁术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煮酒论英雄是小说《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当刘备和曹操谈及天下英雄的时候,刘备首先推举出了袁术,曹操听后却哈哈大笑立即给袁术做了四个字的评价—“冢中枯骨”。>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那么冢中枯骨的意思是什么呢?冢中枯骨就是指坟墓里的死人,这里曹操其实就是埋汰袁术是个活死人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意思。除了曹操在当时一些名士对袁术也是嗤之以鼻,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徐州牧陶谦去世其部下陈登等人力推刘备为新州牧。而刘备推辞了陈登等人的好意,史书记载刘备和陈登的对话为:“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陈登认为袁术这个人虽然名位高但是骄纵奢靡并不是明主,因此陈登依然坚持推举刘备为徐州牧。>后来孔融甚至干脆对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刘备这才打消了顾虑出任了徐州牧。那么曹操、陈登和孔融等人对和对袁术都嗤之以鼻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北海 相 孔融 谓 先主 曰:‘ 袁公路 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陈登曾评价袁术这个人骄矜纵恣并不是治乱之主("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袁术字公路),事实上这个评价还是很客观的。当初董卓执政的时候,袁术从京城里逃出。当时恰好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投奔袁术了,于是袁术就占据了南阳郡。南阳郡是当时的大郡有百姓数百万可以说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袁术占据南阳郡后横征暴敛奢侈无度让南阳郡的百姓苦不堪言。>袁术这个人不仅治理地方无能处理外交关系也很低能,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袁术占据南阳本应该团结一切尽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他却将自己第一个对付的目标定位和自己同宗同族的兄弟袁绍身上。当时袁绍在河北而袁术在南阳彼此的领地互不相接连本来没必要在一开始就剑拔弩张,而袁术却接连幽州的公孙瓒对付袁绍,袁绍为了对付袁术也和荆州的刘表相结交。《三国志》原文评价袁术和和袁绍为“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大局上缺乏战略眼光,生活上由骄纵奢靡怪不得当时的人对袁术这个人的评价都那么低。相关参考
曹操在后花园宴请文学名士的时候,本来是邀请了孔融,可是孔融没来,为啥,人家孔融根本看不上曹操。这是为什么,因为孔融对曹操有成见。曹操如今是丞相,位极人臣,不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是挟天子以令将诸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 广泛地吸
...年纪轻轻就死去的主要原因。其实说来也奇怪,虽然祢衡看不起其他人,但是他跟孔融的关系特别好,即
...让梨。”所以说孔融一直是谦虚的典范,而且他还敢于对曹操直谏。这样一个谦谦君子,为啥被曹操所杀?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按照历史记载,孔融饱读诗书,为人刚正不阿、才华横溢,又是曹操身边重要的谋士之一。曹操杀孔...
...让梨。”所以说孔融一直是谦虚的典范,而且他还敢于对曹操直谏。这样一个谦谦君子,为啥被曹操所杀?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按照历史记载,孔融饱读诗书,为人刚正不阿、才华横溢,又是曹操身边重要的谋士之一。曹操杀孔...
曹操杀孔融的真相 文/罗杰 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讨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 这是虚
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爱才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唯才是举,惜财如命,但是曹操却杀了一位叫孔融的人,孔融大家都知道的吧,书本里面说的那位让梨的故事的主人翁,这么厉害和有名气的人物曹操为什么
祢衡是个社会愤青,在东汉末年也小有名气,整天这个看不上眼,那个也没有水准。只是敬佩两个人,一个是孔融,一个是杨修。这两个人在当时很有名气,孔融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得到过大名士朝廷重臣李膺的首肯,再加上良好
曹操杀孔融的真相 文/罗杰 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讨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 这是虚
对于孔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小时候总被灌输谦让的美德,就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到了孔融这一代,朝代已经几经更迭到了东汉末年。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