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忽必烈为何杀文天祥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忽必烈为何杀文天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忽必烈为何杀文天祥

一直以来,文天祥就代表了“宁死不屈”,但在《宋史》记载中,文天祥却曾表示,只要答应一个条件就归顺。>文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一句“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其实就是说“以道士的身份顾问给元廷出主意”的话,那么就答应归顺。(当然,这里不排除文天祥“诈降”以求脱身,然后回乡继续抗元)>按理说,作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既然只提出了这么一个投降条件,那么心胸宽阔、雄才大略、爱惜人才的忽必烈应该接受才对。且,按照影视剧中的忽必烈自信来看,即便文天祥拒绝投降,也不至于杀了他才对,应该大度的一放了之,毕竟一介文人还能颠覆大元江山?>然后现实却是相反,最后忽必烈把文天祥给杀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呢?其实,这就不是一个英雄惜英雄的故事,而是另有谋算!>>1278年11月,文天祥在潮阳县抗元时,被元军俘虏,一同被俘的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等,当场全部被元军杀死。文天祥之所以没有被杀,是不是忽必烈下诏的缘故呢?其实,和忽必烈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这是张弘范的决定,因为除了欣赏文天祥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文天祥招降张世杰等人,和稳定南方局势。>由于文天祥不愿投降,于是张弘范就将他送到了大都(北京)。起初,文天祥待遇很好,住豪宅、吃美食等等。这时,南宋降臣王积翁告诉忽必烈,“南人无如天祥者”,于是忽必烈才让王积翁招降文天祥,显然忽必烈对文天祥并不了解。此后,文天祥提了上述的这一个条件。>但留梦炎却说出了忽必烈担忧的一点,“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其他话都不重要,“复号召江南”才是关键。为什么害怕“复号召江南”,就是因为南宋故地不稳,抗元斗争没有停息!所以,尽管文天祥说只要答应这一点就归顺,但忽必烈却有另外打算。>>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之后,南宋故地抗元斗争并未停息。即便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正式灭亡了,南方地区的抗元斗争,依然此起彼伏。>在这一严峻的现实情况下,逐渐了解文天祥的忽必烈,与其说重视文天祥的才华或气节,不如说重视文天祥的这一块招牌:因为文天祥的巨大影响力,一旦他投降,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平定南方的麻烦。>正因如此,在随后三年,文天祥就迎来了噩梦:潮湿寒冷的牢狱、手铐脚链、不时的毒打;而且,忽必烈还把文天祥二个14的女儿,抓进宫中为奴,受尽欺凌,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时让她们写信给文天祥,描述悲惨生活来要挟文天祥投降。>就文天祥在大都的凄惨遭遇来说,很难看出忽必烈对文天祥才华的重视,也很难看到忽必烈的雄才大略。对文天祥的摧残,更多是想让文天祥受不了尽快投降,帮助元廷稳定南宋故地。显然,如果文天祥以道士身份帮助元廷,对忽必烈而言只是“鸡肋”,没什么帮助。>>在文天祥被处死的这一年,所发生的的一系列变故,很能证明忽必烈的“别有用心”。>1282年,南宋已经灭亡,但天下依然乱纷纷:首先,元廷左丞相阿合马被大盗斩杀;其次,福建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第三,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公然宣称要救出文天祥;第四,京城出现没有署名的书信,声称某日在京城起事,这样丞相就安然无忧了。>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忽必烈极为紧张,立即把瀛国公(宋恭帝)和宋宗室迁移到开平。更为重要的是,史书上说“疑丞相者天祥也”,怀疑京城起事就是为了救文天祥。所以,文天祥就成了一个定时炸弹。这时最好的解决之道是杀了他,以绝起义军的想念。>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人打着文天祥的旗号,在江南西路起义。所以,对忽必烈而言,既然无法招降文天祥的话,他活在监狱还能被人当着旗帜,那么还不如杀了文天祥。>于是,忽必烈就派人关怀一下文天祥死前愿望。在忽必烈正式下达处决命令之时,尽管《宋史》上说,“然犹不忍”、“俄有诏使止之”、“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处死文天祥)”的记载,但更像是在表演,而非真实的不想杀文天祥。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天可汗,忽必烈真不想杀文天祥,一言可决,何须如此!>>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天祥和忽必烈的关系,应该是英雄惜英雄,最终忽必烈让英雄死得其所,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然而,透过以上的分析却能看到,在王积翁推荐之前,忽必烈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文天祥,在此之后更多是希望利用文天祥稳定南宋故地,所以才拖了三年不杀,而非真看重文天祥的才华。一旦发现文天祥的存在是个隐患时,忽必烈就立即处死了他!所以,忽必烈杀文天祥,不是因为文天祥的固执,而是忽必烈害怕文天祥这一面旗帜,吸引起义军的造反。

相关参考

忽必烈关了文天祥几年?他为何还是杀了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句大概是大家对文天祥最深刻的认识了。文天祥写《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时候,正被元军俘虏。  当时元军为了灭亡南宋,率军进攻崖山张世

历史人物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什么后来又杀了他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何最后又反悔而杀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278年(景炎三年),在广东潮州坚持抗元的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在一个名叫五

历史人物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什么后来又杀了他

忽必烈本想放了文天祥,为何最后又反悔而杀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278年(景炎三年),在广东潮州坚持抗元的文天祥,正和士兵们在一个名叫五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段谈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这句话,我们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段谈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这句话,我们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

历史秘闻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段谈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这句话,我们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次对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团

1206年,四十五岁的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刚刚称汗的铁木真开始一统天下的大业,在他的战略里,第一是先灭西夏,再灭西辽,金,最后灭南宋。为什么这样计划呢?因为在成吉思汗看来,不会骑马,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与文天祥的一次简短对话,破解了一个千年谜团

1206年,四十五岁的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刚刚称汗的铁木真开始一统天下的大业,在他的战略里,第一是先灭西夏,再灭西辽,金,最后灭南宋。为什么这样计划呢?因为在成吉思汗看来,不会骑马,

忽必烈为招降此人连宋朝皇帝都充当了说客,他依然不降

文天祥,这位矢志抗元、以身殉国的南宋遗臣,700多年来一直得到世人的缅怀和称赞,即使在元人所修的《宋史》中也被赞为「”伟人”,这正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祥兴元年(

蒙古人为什么恨忽必烈,忽必烈明明是蒙古人的英雄,可为何外蒙人还

忽必烈明明是蒙古人的英雄,可为何外蒙人还讨厌他呢?因为忽必烈在位期间,坚持汉化,有一些蒙古的传统被他摒弃,所以外蒙的人非常讨厌他。蒙古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占地面积很多的一个国家,横跨了亚洲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