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晋国名将先轸“免胄入狄师”力战而亡是莽撞还是另有隐情
Posted 国君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晋国名将先轸“免胄入狄师”力战而亡是莽撞还是另有隐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晋国名将先轸“免胄入狄师”力战而亡是莽撞还是另有隐情
前627年,狄人进犯晋国,晋襄公率兵在箕地设伏,大败狄军,欲缺俘获狄人首领,史称箕之战。这一战虽然激烈,但是晋国可算是稳操胜券,谁料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却不穿甲胄驾车冲入敌军,力战而亡。战后,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晋国,面色仍然栩栩如生。先轸送死一般的行为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同一年的另一场战争说起。>>先轸独闯狄师>春秋时期晋国的西面是秦国,当时的秦国君主秦穆公早就有图谋中原之意,但被晋国挡住东进的道路。晋文公在世时因晋国实力强大,秦穆公选择跟从晋国的霸业。前630年,秦晋两国曾共同出兵讨伐郑国,后因郑国烛之武以灭郑乃“阙秦以利晋”之言游说秦穆公,秦国遂退兵,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守城。三年后,即前627年,晋文公去世不久,晋襄公刚刚即位,晋国霸业松动。秦穆公认为东进时机来了,而此时在郑国守城的杞子派人密报秦穆公,郑人让他掌握北门的城防,如果此时派军队来偷袭,一定可以一举攻下郑国都城。秦穆公心动了,就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远袭郑都。不料郑人弦高假装犒师特使,秦军认为郑国有防备,便改变计划,灭掉了晋国旁边的属国滑国,准备返回秦国。>>弦高智退秦师>秦国此次千里远袭郑国,需借道晋国,事情自然瞒不过晋人,而且晋国此时正在国丧期间,但秦国却并未事先告知,显然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已经不把晋国这个盟友放在眼里了。晋国上下针对是否对秦用兵进行了讨论。栾枝认为晋国还没有报答当初秦穆公扶立晋文公的恩德,服丧期间攻打秦军会对不住先君文公。而先轸认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指滑国),秦则无礼”,力主出兵给秦国点颜色看看。最终晋襄公亲自带领军队,将丧服染成黑色,依先轸之谋,在崤山谷地进行伏击,结果秦军几无生还,孟、西、白三将被生擒,晋军大获全胜,这就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崤之战。>>崤之战秦军惨败>晋襄公的生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自然不希望看到秦晋交恶,所以劝说晋襄公将孟西白三人放回,由秦穆公处置。襄公也不想对秦太绝情,就将三人释放归国。先轸听闻此事,便质问晋襄公。因为先轸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孟、西、白三人是秦国名将,杀之则如断秦之臂膀,而放虎归山则后患无穷。情急之下,先轸忘了君臣之礼,怒斥晋襄公:“前军将士在战场上拼死杀敌才俘虏了敌人的主帅,你却因为妇人的巧言而轻易将他们放回秦国,像这般毁伤自己的战果,却长了敌人士气,晋国灭亡指日可待啊。(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说完不回头,狠狠啐了一口唾沫就走了。晋襄公恍然大悟,赶紧派人去追,却晚了一步,三人已经渡河回国了。>>先轸怒斥晋襄公>事后先轸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礼。虽然先轸是长辈,但是晋襄公毕竟是晋国国君。“礼莫大于敬”,先轸怒斥国君且“不顾而唾”的举止明显有对国君不敬之意。不过晋襄公还是比较开明的,深知先轸忠心为国,并不以为意。先轸更感愧疚,那个时代忠诚是臣子的立身之本,而他却连最基本的君臣之礼都无所顾忌,又有何面目留在朝堂之上?终于同年秋天,晋国组织对狄的箕之战时,先轸决定以死谢罪。他对手下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意思就是我对国君无礼,国君虽然没有责罚,我能不自己责罚吗?”于是在战斗中“免胄入狄师,死焉”。>整个先秦时代,能让小编佩服的将领屈指可数,而先轸就是其中之一,不仅仅因为其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更因为其浓浓的先秦古风。先轸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选择了以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愧疚之心,充分反应了先秦时“士”的道义。明代小说家余邵鱼非常欣赏先轸的耿直和忠诚,他在《列国志传》中称赞先轸:“崤山掳孟明,城濮摧荆羯。虽困狄兵围,威风犹猛烈。哀哉救不来,舍身尽臣节。千古仰高风,英名常赫赫。”>>晋国名将先轸相关参考
昭王南征而不复是昭王南征楚国的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康王死后,儿子霞即位为昭王。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国王。西周中后期,由于地方势力和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楚国的力量一天天强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严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晋国是几百年来的霸主,最终被晋国的几个大家族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也就是赵国、韩国、魏国。瓜分了晋国的三个国家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众多
晋国晋文公的连襟赵衰以举荐贤才而闻名于世,他曾多次向晋文公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赵衰举荐的人,几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人,这才有了晋文公时代下,晋国的欣欣向荣之势。晋国在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武将
公元前628年,奠定了晋国称霸基业的晋文公重耳病逝了,文公死后,晋国拥立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文公一死,被晋国镇压多年的个别诸侯国按捺不住,挑战晋国的权威,例如秦国秦穆公居然还不来参加文公葬礼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晋国是几百年来的霸主,最终被晋国的几个大家族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也就是赵国、韩国、魏国。瓜分了晋国的三个国家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众多,合起来大了秦国很多倍。
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重耳带着一众家臣狐偃、赵衰、先轸等逃亡于晋国之外。此后十九年时间,重耳辗转于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国。先轸是晋国臣子,为晋文公重耳的亲近重臣,曾跟随重
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重耳带着一众家臣狐偃、赵衰、先轸等逃亡于晋国之外。此后十九年时间,重耳辗转于翟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国。先轸是晋国臣子,为晋文公重耳的亲近重臣,曾跟随重
晋国晋文公的连襟赵衰以举荐贤才而闻名于世,他曾多次向晋文公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合适的职位。赵衰举荐的人,几乎都是晋国有才德的人,这才有了晋文公时代下,晋国的欣欣向荣之势。晋国在上有明君,下有贤臣武将
因为害死忠臣伍子胥而误了吴国,在后人眼中太宰嚭就是一位谄臣。人们通常都以为,太宰嚭家族应该世代都是奸臣,才会生出这样的儿子。可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太宰嚭曾祖父是晋人伯宗,而伯宗不但是位忠臣,还是一位能
公元前628年,奠定了晋国称霸基业的晋文公重耳病逝了,文公死后,晋国拥立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文公一死,被晋国镇压多年的个别诸侯国按捺不住,挑战晋国的权威,例如秦国秦穆公居然还不来参加文公葬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