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晏济元有着哪些轶事趣闻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晏济元有着哪些轶事趣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晏济元有着哪些轶事趣闻
家学渊源>1901年,晏济元先生出生于内江。曾祖父是道光时期的进士,父亲是清末秀才,因擅长书画、治印而在周围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晏济元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幼时便表现出对书画的喜爱,经常四处涂鸦。>7岁开始,晏父便教导他书画技艺,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晏老记得幼年习画,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随心动。晏济元学画并未上过专业学校,其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在绘画上强调“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成就”。为此,他在书法上下过苦功,功力很深。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尤其是行草,行笔自然,飘逸潇洒。>他在绘画上,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往往给人一种豪放、气度不凡的感受,而花鸟中最精湛的当推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叶,令人叹为观止。张大千对其花鸟画评价甚高,曾在其画上题曰:“济元仿宋人布局而运笔清润,如王若水、陈仲仁辈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晏济元对篆刻还深有造诣。晏老的篆刻法宗秦汉,印从书出,章法平中求变。朱文印圆润秀逸,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白文印得汉印之精髓,极富内涵。他的篆刻作品多达四百余件,所作不同类型的书画都是使用相应的印章,把诗、书、画、印融成一体,构成完整的佳作。>>结缘大千>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一起研习书画。晏济元告诉笔者,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传承。>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年轻时的激情晏老至今记忆犹新。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张家6年,与大千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当时,晏老感到艺术无法直接救国,而日本的机械工业比中国先进,所以想学好技艺来报国。于是,1934年,他东渡日本,专攻机械工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把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艺术作品。当他拿出一幅仿石涛的山水画参加日本帝国美术作品展时,在当地引发轰动,为留学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情寄丹青>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报国心切的晏济元毅然要求回国,却屡遭日方阻挠。为摆脱纠缠,他以回国办画展为由,几番周旋终于脱身。船到天津时,挚友张大千早已等候在码头。次年,晏、张两人在重庆交通银行的帮助下共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华遍地烽烟,晏济元的“技术救国”之心无处施展,他只好钻研艺术。一次,他游历春城昆明后,创作了写生作品60多幅,展出后大获好评。他一直手不离画,笔不离纸,最终形成了高超技巧与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独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誉为“晏氏风格”。>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晏济元高兴地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正值张大千住在成都昭觉寺,故人重逢,尽皆感慨万分。晏济元把带去的一幅清心悦目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拿出请大千指点。张大千细看之后提笔赞道:“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作家士气兼到也。”此评令晏老思念至今,因为这是张大千四海为家之前,他俩的最后一次艺术探讨,也是两人的诀别。屈指算来,转眼已经60年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晏济元终于在中国民航重庆分局找到一份做技术的工作。1957年,晏济元被错划为右派,下放至牙刷厂,职称由工程师降为技术员。>忆及过去,晏老心态平和:“我是个乐观的人,穷的时候不会觉得痛苦,有钱了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我们请教晏老长寿秘诀,晏老微微一笑:“没有什么特别的,寄托书画,清心寡欲,开开心心。就是最好的长寿秘诀!”>如今已是过百高龄的晏老身体健康,每天看书、写字、绘画、治印,天气好时还外出采风、写生……老人家进入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晏老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举办画展,义卖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的部队;曾与傅抱石等人共游庐山,完成画稿数十幅,其后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总司令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1964年元旦前,他应郭沫若之邀,为毛泽东主席70岁寿辰创作了一幅国画《红日青松图》,受到毛泽东的喜爱。>>1979年,晏济元开始焕发艺术“第二春”。他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颐和园作画。1980年参加《重庆十六位老年国画家精品联展》。随后,他担任了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同时,他又恢复了野外写生的习惯,南下广州,远赴云南,登峨眉、寻石林、访漓江、游三峡,创作出无数丹青巨作。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至1982年,他用5年时间,创作出近30米的长卷《百里漓江》,被艺术界同仁视为传世经典。>晏老总是说,继承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它也为现代人创新提供了空间。艺术创新要善于发现,它要通过“学”来实现。学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为“敌”,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在创新上永无止境。>养生之道>晏济元是现当代画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他99岁时,曾远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都是为了写生。105岁时,他除了头发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举止自如。直到108岁时,还在作画刻印。在晏老生前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养生秘诀。>>晏老的记忆力很好,书放在哪里都非常清楚。每天早晨,晏老起床后必定要保姆何四妹给他梳个发髻。晏老十几年前便认为“留长发不易感冒”。冬天冷,画画站久了怕出汗感冒,老人就经常坐在窗前极目眺望,手指在大腿上写画。>晏老一生禁烟酒,以咖啡代茶,不熬夜,睡前浴足。“要静中有动,随动而静;写字画画,就是练气功。”晏老推崇清心寡欲。他喜逛超市,遇见自己喜欢的刀具,总会停下脚步把玩。保姆说,老人到晚年一直保持童心,爱看有动物的电视节目。>“如果消化好,他一顿能吃大半碗红烧蹄髈。”何四妹说,老人口味重,与很多老人喜欢清淡食物恰恰相反。“他年轻时当过厨师,饭菜做得好不好,他一尝就晓得。有时来了兴致,爷爷会亲自下厨,做自己拿手的回锅肉。老人还偏爱番茄和豆腐。”>谈及长寿秘诀,晏济元两手一摊:“没有,没有。我吃东西口味重,爱吃肉,还喜欢喝咖啡,特别是现磨的咖啡。你说这是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自己像个演员,不顺时,就当自己演了个糟糕角色,别人说你不好,就当是自己演了个坏人。”晏老说,长寿无秘诀,只要心态好。相关参考
个人形象>容貌>关于源义经的容貌,由于同时代人物的著作及记述中皆未有客观描写,也没有生前画像传世,所以后世只能凭借想像及其亲族画像来推测。源义经死后不久集结成书的《平家物语》中记载源义经的容貌为:“苍
地震加藤>有关“地震加藤”的传说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而且它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戏剧的剧本。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文禄五年(1596),闰七月十三日大地震的时候,正被秀吉处以“谨慎”(禁足,不得自由行动)的清
刘知白,原名刘庭坦,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野竹翁、老藤、老梅等,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他于1915年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一个富商之家,自幼痴迷书画,一生不慕名利,远离画坛,潜心艺术世界70余载,20
秃发傉檀(365年—415年),河西鲜卑人,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思复鞬之子,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的弟弟,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君主,402年―414年在位。秃发傉檀年少机警,有才干胆略。秃发乌
在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之前,海德格尔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4年4月他辞去校长一职。虽然直至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分。在担任校长的期间,弗莱
李群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进京向皇帝进献自己所写的诗歌,总共有三百篇,唐宣宗看完了以后大为惊叹,又是赏赐宝物又是授予官职,对李群玉好得不得了,只不过李群玉只入朝3年便辞官归乡了。 澧州是李群玉
在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之前,海德格尔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4年4月他辞去校长一职。虽然直至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分。在担任校长的期间,弗莱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罗氏,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306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303年李特丧身沙场,秦文王李流收拾残兵败将,接管其部,自称大将
义光本人常常说到‘大将与士卒就有如一把扇,主要为大将,骨干为物头,总势就如(扇)纸。因为无论欠缺哪一项都会变的不能用,所以士卒就有如我的孩子一般’(大将と士卒は扇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り、要は大将、骨は物头
贱岳获殊荣>播磨远征被认为是福岛正则的初阵,因为初阵表现出众,得到秀吉的青睐。在山崎合战也表现活跃,但真正让他一鸣惊人的还是贱岳合战,在这次合战中,福岛正则杀死了柴田军将领拜乡家嘉,在日后论功行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