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

Posted 奏折

篇首语:要让事情改变,行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

  如今提倡改进文风,不由想起明初被当廷杖责的大臣茹太素。>  明代初年袭用宋朝以来的官场文风,醉心于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一件简单的事情,几百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非要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半天还不知所云。对于极其追求工作效率的皇帝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痛苦又恼火的事情。他决定进行大力整顿。>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的丹墀下传来捶击与阵阵痛叫声。这是 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当时,各地接连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太祖认为是上天对他的警告,所以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指出皇帝的过失。茹太素一向耿直,这天早朝便把奏折恭恭敬敬呈了上去。 一见奏折很厚,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叫人念给他听,读了许久,还没上正题,净是些冗长的空话套语。>  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的时候,太祖按捺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上,问道:「你是刑部侍郎,刑部官吏二百多人,你给我说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茹太素嗫嚅了半晌,才说:「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臣也并不全都认识。」 勃然大怒,厉声说:「既然连人都不认识,你怎么知道全是腐儒俗吏呢?」他喝令杖打茹太素,直打得他皮开肉绽。>  当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朱元璋躺在御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早朝时的情景,便叫宦官把茹太素的奏折取来,在灯下仔细翻看。奏折确实太长了,长达1.7万字,他耐著性子一直读到大约16500字以后,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了5件事情。他思考了许久,觉得这5件事中,起码有4件是可以采纳实行的。这几件事儿,只要最后的500字就能够说明了。>  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茹太素奏折中可采纳的4件事摘抄下来,并亲笔写了一篇序言加在前面,发给文武大臣。他还让中书省以这个例子,定了一个上书的格式,限制奏章字数,要求言简意赅,不然就要受到惩罚。从这以后,大臣们在写奏疏的时候,只讲事情,不敢再空话连篇堆砌辞藻了。>  明太祖反对奏折冗长是有原因的。他曾对太子朱标说:「我自从登基以来,事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办事,晚上夜深了才休息。这是你亲眼看到的。你能照我这样做,才能保住江山。」所以,朱元璋平日十分辛苦,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有时想的事情一多,纸片缀了满身,就像吊著好多只鹌鹑。等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把纸片一一揭下来逐件处理,直到认为办妥为止。据说,他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所以,他一直要求奏章写得简短扼要。难怪他看见茹太素的万言书,竟发了那么大的火。>  后来,朱元璋又命令廷臣研究制定了《案牍减繁式》,要求发文要少而精,语言要通俗易懂;还亲自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条例,对于深化文风整顿、克服繁文之害、打击文牍主义、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参考

唐朝历史 大臣奏折中公然谈论皇帝性生活

唐朝的言论自由:大臣奏折中公然谈论皇帝性生活  唐太宗认为:“人之意见,每或不一样,有所对错,本为公务”,为此,他明确要求“勿上下相同也”。对于那些只知

皇帝把大臣痛打一顿,大臣笑着说2个字,皇帝听后立即道歉

古代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之下土地、百姓,莫不在皇帝的控制之下。若有不听从或违逆皇帝者,就意味着对抗皇权,那就会难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即使贵为一朝重臣、皇亲国戚也不例外,因此,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臣子在

历史人物 朱元璋广开言路 为何这个大臣万字的奏折会被打呢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元璋几乎所有事都要亲力亲为,不过农民出生的他,文化也不高,所以他就要求列位大臣往后上奏折言是继续要简洁,切勿废话。到了洪武八年的

1.7万字的奏折,前面1.65万字都是废话,然后大臣被皇帝打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喜欢废话连篇的人。明明可以几句话讲完的事情,偏偏要弄的长篇大论,罗里吧嗦,非常让人讨厌。今天要讲的也是这么一件事:1.7万字的奏折,前面1.65万字都是废话,然后大

大臣呈上一封奏折,皇帝看后说了12个字,被世人嘲笑上千年

皇帝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在册立太子的时候,都会慎之又慎,但仍旧有智商比较令人堪忧的皇帝,比如晋惠帝司马衷。这个司马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次子,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是他的曾祖父。按照道理来说,司马懿很聪明

大臣让皇帝喝酒,皇帝不愿意,权臣非常愤怒,命人打了皇帝一顿

皇帝也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帝乃真龙,授命于天的思想在古人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作为臣子的别说是打皇帝,即使是顶撞皇帝都是大不敬。可偏偏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个窝囊皇帝,权臣不仅处处顶

历史人物 这大臣上奏折请罪却被封为封疆大吏,乾隆送他一块肉还要骂他

自古以来,历史上不乏制作、并享受美食的高手——比如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自己还因此而发明了“东坡肉”。>>但是,对于大多数吃货来说,享受美食绝对不会和皇帝发生冲突,更不会因为

历史人物 一个太监写了封奏折给慈禧,几天后就被杀了,却让满朝大臣无颜以对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历史进入了最为黑暗的阶段。清廷统治积弊丛生,腐朽没落之趋势已经积重难返,方方面面都显露出亡国之象。屋漏偏逢连夜雨,清朝没落的同时,他们一向看不上眼的西方各国,却蓬勃兴起,经济实力与军

历史人物 一个太监写了封奏折给慈禧,几天后就被杀了,却让满朝大臣无颜以对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历史进入了最为黑暗的阶段。清廷统治积弊丛生,腐朽没落之趋势已经积重难返,方方面面都显露出亡国之象。屋漏偏逢连夜雨,清朝没落的同时,他们一向看不上眼的西方各国,却蓬勃兴起,经济实力与军

给朕往死里打

古代的奏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官文书,也是大臣想皇帝反应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只要是大臣所写的奏折不太过分,皇帝都会仔细阅读,并作出最终的批示。在明朝时期,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大臣,在奏折中提出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