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如果英宗能听王直的谏言 甚至就不会酿成土木之祸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如果英宗能听王直的谏言 甚至就不会酿成土木之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如果英宗能听王直的谏言 甚至就不会酿成土木之祸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期面临的一次重大危机,在皇帝明英宗被俘的情况下,以于谦为首的朝臣力推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而后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也先。>说起土木堡之变的功臣,排第一位的肯定是于谦,然而于谦性格过于刚直,得罪了同僚,又因为举荐朱祁钰登基,陷入了皇室斗争中,在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的罪名被冤杀。>除了于谦以外,其实还有一人的功劳也不在于谦之下,如果英宗能听他的谏言,甚至不会酿成土木之祸,给明王朝带来巨大的危机,此人就是时任吏部尚书的王直。> >在写明史的书里,提到王直时,通常会用一个词形容他,那就是老臣。老臣王直,这个“老”字可是货真价实的。>通常我们形容一个臣子资格老,声望高时,会用三朝元老这个词,四朝元老那就了不得了,而王直呢,在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当官,然后历经仁宗、宣宗、英宗、代宗4个皇帝,实打实的五朝元老。>正统十三年,瓦剌部也先率军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误信太大监王振谗言,欲率几十万大军亲征。>临行前,王直上书劝谏:“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王直认为作为天子,所要做的事情不是亲率大军出征,而是要坐镇于朝堂之下,“申号令,坚壁清野”,派遣谋臣猛将、坚甲利兵前去即可镇守边关。然而英宗年少气盛,不听王直的劝谏,执意亲征乃至酿成大祸。>当土木堡兵败,英宗被擒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堂上立马乱成一团。在此危急时刻,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先是力主朱祁钰登基,而后又组织北京保卫战,挽狂澜于既倒。> >但在于谦耀眼的光环之下,我们不要忘了王直所起的作用。>英宗出征之时,“命直留守”,王直当时是吏部尚书,位居六部之首,加上是四朝元老,深得百官敬重,可以说王直的影响力当时远远在于谦之上,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当时的局势。>从局势的发展来看,王直所做的决策都是正确的。>首先,王直坚定地选择反对南迁,并没有听信徐有贞“星象有变,当南迁”的说法,然后又率群臣请朱祁钰摄政,“劝王即位,以安反侧”。>其次,王直身为朝臣中职位最高、威望最重的人,在危难之时能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但王直却有自知之明和识人之智,认为自己不如于谦,“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将权力让给于谦,由他负责处理具体的事务,而自己“雍容镇率”,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在危难之时能够不恋栈权力,而是知人善用。王直在土木堡之变中的表现虽然不如于谦那般惊艳,却也功不可没。>打退也先之后,景泰帝论功行赏之时,王直被加封太子太保,这一点也说明王直的功劳是得到景泰帝及朝堂上下认可。>王直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对于局势精准的判断能力。> >当徐有贞、石亨等人密谋夺门迎立英宗时,另一边,王直也在谋划复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奏章还没有送上去,就发生了夺门之变。>夺门之变的关键在于景泰帝朱祁钰无子,而英宗被软禁于南宫多年,积有怨气,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又被废,这才被徐有贞、石亨趁虚而入。>从景泰帝得知夺门的主角是英宗时,连说:“好!好!”,可以看出在没有子嗣可以继位的情况下,朱祁钰是有考虑将皇位还给英宗一脉的。>假若王直的奏疏能够上达天听并得到批准,那么夺门之变便可能不会发生,让明王朝可以少经历一次波折。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上疏,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难怪王直会感叹:“是疏不及进,天也”,天意不可违。>英宗复辟后,于谦、大学士王文被杀,同为土木堡之变功臣的王直感觉心灰意冷,于是上疏乞求致仕。回乡几年后,王直去世,时年84岁,谥号文端,算是善始善终。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末大海盗王直的人物生平,王直的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12月25日),本名铨,绰号“直”。日本侧和民间史料称之为“王直”,认为他在海上违法贸易时冒用母姓而在自称为“汪直”。明朝人士,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

历史军事 明朝“土木堡之变”为何没酿成悲剧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防空虚,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人民遭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表面上看是明英宗及王振的无能指挥,英宗从未亲临战阵,王振又是个无能宦官处处干扰指挥才致使明军战败,但历史是有他的必然性的,土木堡之变不仅仅这么简单。第一个原因是明军战斗方式的模式化,复杂的战

历史军事 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

土木堡之变 古代战役介绍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

土木堡之变 古代战役介绍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

明英宗是受了王振的怂恿才惨遭土木之变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英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所谓的“土木之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土木堡之变”,又或称为“土木之祸”,此次大变对于明朝来说,不仅仅是蒙羞的问题,毕竟皇帝成了俘虏实在不怎么光彩,

历史人物 明英宗到底待不待见王直

  王直,生于公元1379年,去世于公元1462年,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王直为江西泰和人氏,是东晋太傅王导的后代,号为东王,与金溪王英齐名,被当时人称为“二王”。  永乐二年,王直高中进士,此后

明朝大臣王直简介 王直是怎么死的?

  王直是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曾经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是当时政局动荡,风云多变之时,群臣的领头人之一。  王直生于公元一三七九年,自幼就显现出了超乎同人的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因为

历史人物 明朝大臣王直简介 王直是怎么死的

  王直是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曾经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是当时政局动荡,风云多变之时,群臣的领头人之一。  王直生于公元一三七九年,自幼就显现出了超乎同人的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