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王闿运是谁 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

Posted 湘军

篇首语:世界上唯一拥有越多越好的东西就是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王闿运是谁 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王闿运是谁 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

王闿运一生都希望自己的“帝王之学”能够得到施展,但放眼当时的天下,他能看得上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如肃顺,曾国藩。可惜一个人过早死于非命,另一个谦抑自守,根本不作非分之想。>说说曾国藩为什么不为王闿运的说词所动,甚至还刻意疏远他。>晚清湖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多是借助湘军起家的大佬们,如曾国藩兄弟、胡林翼、左宗棠、刘长佑叔侄等人。但有一人,与湘军基本没有瓜葛,却凭一身学问宦游公卿,名动天下。他精通的帝王之学没找到合适的实验者,最终由继承其衣钵的得意弟子杨度达成心愿,后者把这套学问用在了袁世凯身上,却又让老袁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没错,这个人就是王闿运。>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晚清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世人多称他为湘绮先生。> >王闿运>王闿运成名较早,二十五岁时参加湖南乡试高中第五名,但两年后入京会试落榜,此后又过两年,即公元1859年时,遇到咸丰皇帝的心腹、后来的权臣肃顺在延揽人才,于是王闿运入了肃顺幕府。>王闿运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非常注重经世致用且心怀“帝王之学”。因此当肃顺与王闿运一席长谈之后,立即为王的学识倾倒,引为心腹谋士,此后肃顺筹划国事、任免官员,王闿运多参与其中,而且表现出色。根据清人笔记记载,肃顺曾在咸丰面前推荐过王闿运。当时肃顺拿着王闿运起草的文件拜见咸丰,咸丰看完文件非常欣赏,于是问文件是何人书写。肃顺说是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肃顺为什么不推荐这样的人才当官。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当时只有翰林才能穿貂皮大衣,意为王闿运当官起步要求比较高,至少是翰林那样清贵级别。但咸丰皇帝点头说此人可以衣貂。>结果王闿运很看重自己的名誉,认为自己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如果依靠肃顺得官,外人未免看轻。>肃顺亦是满人中少有的精英,也非常注重与汉人的合作,但如果没有王闿运在旁推波助澜,后来的湘军不会做大,左宗棠被官文参劾一案也不会以左宗棠无罪告终。>至于王闿运与曾国藩的过往,世人皆知道他曾建议曾国藩代清自立,但这只是坊间传闻,当事人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片言只语。两人确实有过几次短暂的会晤,王闿运皆是以过客身份,但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薛福成晚年作书回忆曾氏幕僚时,却也把王闿运列入其中。>王闿运与曾国藩的初次见面可能在1861年年初,此时王闿运不到而立之年,肃顺因随同咸丰一起避难热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王闿运没有选择一起北上,而是南下考察湘军。>这时距太平天国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已过大半年,放眼整个东南,唯有湘军能够制衡太平军。而被清朝视为东南屏障的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驻扎在皖南祁门,名为将要东下,实际暗助其弟曾国荃围攻安庆。> >祁门处于皖南重山之中,境内只有东西两条主干道,易攻难守,兵法上称之为“绝地”,因此曾国藩的幕僚和部下多次建议将大营撤离此地。曾国藩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咸丰帝要求他尽快带兵进入苏南,以保住江南鱼米之地。曾国藩不是一个好的军事指挥家,却绝对是个出色的战略家,他已看出安庆是太平天国连接长江中下游的重镇,如果安庆攻下,湘军则可顺江而下攻取金陵,一举剿灭太平天国。此刻曾国荃围攻安庆已经两年,正处于功败垂成之际,如果曾国藩大营一走,曾国荃后勤则无保障,可能反被太平天国内外夹击。但惧于咸丰的旨意,只能移镇祁门,作势东下。>太平天国也知道安庆的重要性,因此派出后期名王李秀成与陈玉成二人合兵支援安庆。李秀成的部下亦不断攻击曾氏大营,曾国藩留守兵力不足,险象环生。> >王闿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了曾国藩。>曾国藩此时已做最坏打算,但不愿幕僚们陪同自己受难,因此以督战或调解为由将幕僚们一一支走离开祁门。曾的幕僚李鸿裔人极机灵,知道曾国藩用意,此时尚未走,因此对曾国藩说:“大帅,王壬秋此时也在大营,为什么不让他也离开?”>曾国藩回道:“幕友们离开是以外出办事为由,不至于动摇军心。但王壬秋刚来做客就送走,可能会引起外间怀疑,影响士气。再说像王壬秋这样的聪明人,恐怕早已看出此间眉目,他自己应该知道怎么处理。你偷偷的去看看他现在在干什么。”>李鸿裔去了一看,发现王闿运靠在椅子上看《汉书》,回来报告曾国藩。>曾国藩笑笑说:“王壬秋估计要离开了。” 果然没多久,王闿运就乘着早已预备的小船沿水路离开了祁门。>李鸿裔非常惊讶,于是问曾国藩何以知道王闿运要走。>曾国藩很从容的告诉他:“王壬秋虽然年轻,却学问名满天下,《汉书》这种入门级的文章他肯定早已背的滚瓜烂熟,之所以持书观看,只是为了掩饰自己思考脱身之计。”>经此一事后,曾国藩虽然对王闿运礼敬有加,但再没用过他。>后来,湘军攻下金陵后,此时肃顺已被慈禧太后诛杀。王闿运再次拜见曾国藩,但曾国藩只派人招待他吃喝,没有接见的意思,因此王闿运拂袖而去,临走前对人说:“大帅以为我来只是吃吃喝喝吗?” 结合金陵的政治气氛,湘军诸将们皆想效仿“陈桥兵变”,如果王闿运留下,势必如火上浇油。>几次不受待见,王闿运对曾国藩由怨生恨。曾国藩死后他送了一副挽联:>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仅传方面略;>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徵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据说挽联意思皮里阳秋,讽刺曾国藩无相业,无著述,立功立言不成。后来光绪朝有人建议将曾国藩配享文庙,但有人搬出这副对联持反对意见,提议人只好作罢。>王闿运后来还写了《湘军志》,写前放出话来,要据实而写,不会在书中替湘军掩饰劣迹。此时曾国藩已死,曾国荃还在世,因此让人送了八百两银子送与王闿运买下版权。但王闿运没有接受,还是出版了《湘军志》,果如他所言,书中大加诋毁曾国藩及湘军,曾国荃及尚在世的湘军将领们怒不可竭,差点派人做掉王闿运,不过王闿运也意识到《湘军志》为自己惹祸上身,后来将《湘军志》手稿及刻版都销毁掉才得以平息众怒。

相关参考

一代名师王闿运,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造诣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孙启平,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闿运像)王闿运,1833年生人,湖南湘潭人。据说其出生时,父亲梦见神榜其门:“天开文运”,故以

知名人物 王闿运生平故事简介,王闿运历史评价,王闿运怎么死的?

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父,书斋名湘绮楼,故以湘绮为号,湖南湘潭人,1833年1月19日(清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生于善化县(今长沙)。其父王士璿,业商。王闿运六岁丧父。七岁入塾,三年后日诵不及百言

狂放不羁的晚清学者王闿运,他的至高理想竟然是 ”帝王之学”

在晚清湖湘军政人才勃兴的时代大环境里,王闿运因严守母命,既不从政,也不领军,更不做幕僚,他选择以「”民间独立学者”身份,穿梭于稠人广众之中,人生影迹也因此显得落拓不羁,格外别致。王闿运本名王开运。35

历史百科 问王闿运之事迹

问王闿运之事迹王闿运,字壬父,湘潭人。就学三年,日诵不能及百言,虽已成诵,而犹弗得其解,塾人皆嗤之。十五明训诂;二十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考三代之制度,详品物之所用;二十八而达《春秋》微言,张《公羊》

历史人物 王闿运做出的成就分别有哪些 他在教育的人才有多少人

主要成就>经学>王闿运为学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他早年先从《礼》开始,详尽考察三代的制度,20余岁即作《仪礼演》13篇;,而后再探讨《公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申张东汉何休的学说。他见清代乾嘉

历史人物 晚清名士王闿运作品赏析

说起齐白石的老师,有名的没名的加在一起,有七八个。不过,齐白石的诗文老师仅有三个,有胡沁园、陈少蕃,另一位就是曾经培养了榜眼夏寿田、名士杨度的晚清名士王闿运。>>王闿(kǎi)运(1833年—1916

历史人物 有关于王闿运的轶事有哪些 相关的著作介绍

轶事典故>过去,对读书人的道德要求,一般还是很高的。不过,如果一个人被视为名士,情形就变了,好像是有了某种行动的自由,别说出点格,就是荒唐一点,人们也以为当然。凡是名士,好像一齐约好了似的,大抵都将“

历史人物 著名文学家 晚清经学家王闿运简介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

历史人物 高桥绍运是谁

初战及成长>吉弘镇理的初阵是在十四岁的时候,即永禄四年〈1561年〉与毛利家的门司城争夺战。由于毛利水军于此战夺得制海权,大友军给打败,吉弘镇理遂负责吉弘队的殿后工作,抵挡毛利军的追击。吉弘镇理于处理

历史秘闻 趙雲爲何一生得不到重用

趙雲,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白衣神將,威震江湖,可以說趙雲符合了男性對於英雄所有的崇拜,而趙雲的七進七出,更是將趙雲這個人襯托的勇猛無比,連曹操都非常的欣賞他,當陣高喝“來將可留姓名”!以至於後來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