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为小人? 郑国的子皮为何称子产为君子

Posted 君子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己为小人? 郑国的子皮为何称子产为君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己为小人? 郑国的子皮为何称子产为君子

春秋时,郑国上卿子皮发现子产才出于已,便毅然将国政委于子产。子产为政,大胆改革,除旧布新,郑国大兴。但是在启用人才上,子产却没有子皮那样的胆识。《左传》记载:子皮欲提拔一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新人为邑宰。认为,新人虽未尝治邑,但可在治邑中增长才干,学会治邑。子产则极力反对这样做,主张“学而后入政、未闻从政学”。因此,子产以后,郑国后继乏人,终于走上衰亡。

子产是我们刚刚说到的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孙子,名侨,子产为其字。按理说,郑国是姬姓诸侯国,子产也应该姓姬。但古人在一个大的宗族系统中有许多小宗,这些小宗以封地、官职、身份区别,所以又以封地、官职、身份为姓,中国现有的400多个姓,很多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故以“公孙”为姓,叫“公孙侨”,如同“王孙满”因为是周襄王的孙子而姓“王孙”一样,他们是以身份为姓。不仅如此,子产和王孙满一样,也属于早熟型政治家。

当时的大国之间固然有战争,小国之间同样也有战争。郑国就曾经出兵攻打蔡国,并且大获全胜。多年来受大国的欺侮,终于有机会捏了一个软柿子,扬了国威,所以有点儿举国欢庆的味道。但是,当时尚未成年的子产却对这一次所谓的“大捷”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为什么这样说呢?郑国是一个小国,应该勤修内政、获得民心,而不宜轻启战端。用今天武侠小说的话来说,一个三脚猫的武师不好好练功,却到处向人挑衅,那不是欠揍吗?况且蔡国是楚国的属国,蔡国受了郑国的欺凌,楚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楚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怎么抵抗?

子皮没吭声。子产继续阐述自己用人的基本原则:“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从政的基本路径是,从底层、从具体事务开始学习,获得阅历、取得经验之后,才能逐步担当大任,而不是相反。否则,误民误国也误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绝不能把民众的命运作为培养官员的学费,绝不能把重要岗位交给没有管理经验的人练手,即使此人是最高行政长官的儿子。

诸位看看,身为上卿,郑国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子皮,只是想让儿子有个锻炼主政的机会,竟然在子产这里碰了钉子,还被这个晚辈教训了一通。

子皮怎么办?怀恨在心?给子产穿小鞋?从此让这小子没有好果子吃?如果这样看子皮,我们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听着子产的陈述,子皮从内心感到惭愧乃至羞愧,他向子产表达自己的真心感受:“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只有君子才能识大体、处大事,我真是小人啊,考虑的是家里的小算盘。作为一个人,我知道爱惜儿子,因为养儿可以防老。但作为郑国的上卿、国家的执政官,我却不知道爱惜国家、爱惜民众,不知道国家和民众才是护身的根本!

虽然子皮称自己是小人,但他应该是真正的君子——坦坦荡荡的君子。人皆有私心,从这一点说,君子和小人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君子闻道而喜、知错就改;小人则文过饰非,绝不认错,不但诿过于人,而且理直气壮地干坏事。

子皮正是从这件事认识到自己的狭隘,也认识到子产的大器,他把子产视为自己和国家的护身符,所以决心让贤于子产。

但子产并不愿意接受,因为要做郑国的上卿、做郑国的护身符太困难了。困难在哪里?8个字:“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前面4个字说的是郑国的国际环境,后面4个字说的是郑国的国内矛盾。

我们刚刚已经说过郑国的“国际环境”凶险,一个在大国的夹缝之中、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之中求生存的小国,时时存在被蚕食乃至吞并的危机。国内也是矛盾重重。郑国被封为诸侯300年,而且是个公国,历史久、爵位高,每一代国君都有若干公子、公孙,这就是一个庞大的贵族利益集团,资源少、蛋糕小,要求分蛋糕的多,一天到晚闹哄哄,这个家怎么当?

但是,子皮给子产鼓劲:“虎帅以听,谁敢犯子?”“虎”是子皮的名。老夫给你撑腰,看谁敢为难于你?当然说是这样说,有你这只老虎,其他虎或狼就不敢闹事吗?

相关参考

杰出的政治家,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的子产

一、寄信于宣,选用贤人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的子产,其思想开明、富有才干,在担任郑国执政大夫20余年间,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把郑国治理得十分兴旺,可以说,子产开创了古代法治主义的新时代,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子产领导郑国改革成功的秘诀

子产的家族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掌权郑国。公元前563年,郑国的子驷、子国、子耳、子孔在朝执政,这年十月,郑国发生了叛乱,尉止、司臣、侯晋等人率领叛乱者攻入宫中,杀死了子驷、子国、子耳,并劫持了郑国君主

春秋战国 子产的治国政策 知人善任明君子产

  子产(?~公元前522),又字子美。他的家族就是“七穆”之一,即所谓“国氏”。公子之子称公孙,故他又叫做公孙侨。以父为字,故又叫做国侨。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公元前554年为卿,公元前

历史百科 子皮让贤

子皮让贤子皮让贤战国时候,郑国曾经有一位很好的相国,名叫子皮。子皮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对郑国国内以及诸国之间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因而他为郑国制定的内政外交政策都比较符合实际,给郑国带来了许多好处。子皮当了

历史百科 子产相郑

子产即公孙侨,郑穆公之孙。前543年,正直果断的的执政子皮主动让贤,郑简公把子产从卿提拔为国相。此后21年中,子产对内锐意改革,对外善事大国,成为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执政头年就“作封洫”,即

历史人物 春秋郑国大夫子产简介,子产不毁乡校讲的是什么内容

人物生平名侨(?-前522),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期。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之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又因以父为氏,故又称国侨。他自郑简公时

揭秘贤臣郑子产是如何协助君主治理郑国的

子产治郑子产治郑,当然就是子产治理郑国,子产名字叫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人,官职做到了宰相,那么子产治郑到底怎么样呢?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子产画像原文是这样的: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

子产对郑国非凡的改革

子产知道,因循守旧的郑国,如果不经一番革新,万难应付危局。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

太清白廉正 管仲不荐鲍叔牙接替相位原因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

春秋战国 郑国是怎么灭亡的 郑国为什么最终被韩国所灭

1.子产对郑国的贡献郑简公第二十五年,郑国派子产到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病情。晋平公就和子产讨论占卜星宿的问题,子产回答得很全面很具体。晋平公很赞赏子产,给了子产很多礼物。第二十七年,子产跟随郑简公去朝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