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传统木碗是什么样的 门巴族艺术
Posted 门巴族
篇首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门巴族传统木碗是什么样的 门巴族艺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门巴族传统木碗是什么样的 门巴族艺术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制作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
除了工艺精良之外,门巴族木碗之所以能受到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涂抹木碗用的染料多是纯天然的。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 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
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深受藏民喜爱。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老艺人噶尔拜白马制作的木碗,遐迩闻名。
集市上,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带回家乡,作为工艺品珍藏。现在,木碗制作已成为当地门巴族群众创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门巴木碗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工序复杂,造型美观,是门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相关参考
“门巴”藏语意为居住在门隅地方的人,门巴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狩猎。生产石锅、木碗、藤器、竹器等。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并通用藏文。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或褐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
“门巴”藏语意为居住在门隅地方的人,门巴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狩猎。生产石锅、木碗、藤器、竹器等。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并通用藏文。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或褐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
门巴族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所谓“门”即指门隅地方;“巴”藏语指人。“门巴”便是门隅地方的人。在林芝地区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县和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人口近7000人,占全地区总人
门巴族是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所谓“门”即指门隅地方;“巴”藏语指人。“门巴”便是门隅地方的人。在林芝地区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县和林芝县排龙门巴族乡。人口近7000人,占全地区总人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过去,大多数地区门巴族使用藏文,解放以后,逐渐改用汉文。门巴族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布在错那县勒布区和墨脱县德兴区文浪乡以及门达旺地区的门巴族,人数较多,语言使用较广,讲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过去,大多数地区门巴族使用藏文,解放以后,逐渐改用汉文。门巴族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布在错那县勒布区和墨脱县德兴区文浪乡以及门达旺地区的门巴族,人数较多,语言使用较广,讲
西藏门巴族聚居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的门隅地区,因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历史上被宗教徒称为“培域吉莫穹”,意为“隐秘的乐园”。还有一部分门巴族因历史上东迁则与珞巴族比邻定居于墨脱。
今天门巴族已经进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的农耕时代,但狩猎文化仍与农耕文化并存,狩猎是门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墨脱天然绿色植物为各种飞禽走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森林中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为门巴人
今天门巴族已经进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的农耕时代,但狩猎文化仍与农耕文化并存,狩猎是门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墨脱天然绿色植物为各种飞禽走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森林中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为门巴人
西藏门巴族聚居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坡的门隅地区,因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历史上被宗教徒称为“培域吉莫穹”,意为“隐秘的乐园”。还有一部分门巴族因历史上东迁则与珞巴族比邻定居于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