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揭秘:毛泽东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Posted 世界

篇首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揭秘:毛泽东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揭秘:毛泽东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当毛泽东出生的时候,中国遭逢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遭逢的是双重困境,非但在“实力”上打不过西方列强,而且面对“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道理”上也陷入了理屈词穷,在“道路”上似乎已日暮穷途。>在24岁的毛泽东看来,中国固然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此不足畏也,不足叹也,不足悲观丧气也。>>恰恰相反,这种变局,正为青年一代提供了焕发斗争意志和“抵抗力”的千载难逢的大舞台。>面对大厦将倾,面对江河日下,毛泽东呼唤他的学友们站起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时的新学堂流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对生物学的研究移植到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据说,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思想,却与毛泽东所受的深刻的中国传统教育相抵触,这造成了青年时代毛泽东第一次思想和精神危机。毛泽东第一次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怀疑,其实就是自他毅然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这个时期开始的。>离开西学堂,毛泽东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中午只是买两块米糕来充饥,算作午餐,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就这样,毛泽东的自修持续了半年之久。>>毛泽东在自修时苦苦思索的问题是,如果说宇宙的本质就是“物质”,那么,“人类文明”的地位究竟何在呢?如果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那么人这种生命的存在,又与动物有何区别呢?>1917年秋天,24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一面听杨昌济老师的修身课,一面在这门课的教材《伦理学原理》上做了大量的批注。毛泽东的批注,结合这部作品,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呢?毛泽东回答说,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什么是人的意志呢?毛泽东说,意志就是人对于变化所怀抱的积极态度,就是改造世界的抵抗力。>毛泽东还极为独异地说,意志起源于“好奇心”。>“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毛泽东立志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毛泽东倡议拥抱那个巨变的时代,他呼吁以强大的意志,去直面这样一个令人震惊和“惊奇”的苦难世界。>>他认为,中国人之麻木,就在于其缺乏意志力,而所谓缺乏意志力,就是指中国人缺乏面对变化的勇气,丧失了对变化着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惊奇感”。>在毛泽东看来,当下之中国,并非缺乏读书人,中国的问题在于读书人头脑保守僵化,他们沉湎于古董的知识范式中不能自拔。中国缺乏的也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批判地看待知识的态度和求变的勇气。>毛泽东认为,人的精神由知识与理智、情感与意志两方面构成,知识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情感和意志力的提升,有知识的人,往往意志力薄弱,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毛泽东认为,年青人之可贵,就在于热情和意志。1958年,他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也只有十几岁、二十岁。他的民族在印度,是一个被压迫的民族。”>人不仅活着,而且要有尊严地活着,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欲求健全的精神,就要使事实与意志紧密结合起来,而在中国,就是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的结合,因为劳动者受苦受难,不脱离生产,在意志上更为坚韧。>湖南省立图书馆厅里,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每天走到地图面前,总要驻足良久,陷入沉思。世界如此之大,如果这是一个奉行丛林法则的动物世界,它能够存在下去吗?如果世界上的人生活得如动物一样,这种人生有意义吗?这样的世界难道不该改造吗?>1951年,已经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与新民学会成员周世钊等人谈到一幕时,依然感慨万千。他说:>“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世界有多大,湖南省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从上述决绝的语气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充塞在青年毛泽东心里的那种巨大痛苦和抱负,而在那个时候,母亲的信仰或许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只不过,当这个20岁的青年以佛陀的目光凝视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时,他的心却不是寂灭、消沉下去,而是一日日的澎湃,长大起来。

相关参考

什么是老子的理想国度?

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柔弱之道,老子的政治哲学是无为,那么什么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呢?老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小国寡民老子其人历史上的老子:后人研究老子最重要的依据,是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根据传中的记载,老子姓

历史人物 跟你心中的样子是否一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形象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

历史人物 跟你心中的样子是否一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形象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

历史秘闻 什么是老子的理想国度?

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柔弱之道,老子的政治哲学是无为,那么什么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呢?老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小国寡民老子其人历史上的老子:后人研究老子最重要的依据,是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根据传中的记载,老子姓

历史人物 诸葛亮心中的理想接班人,诸葛乔是个怎样的人

对诸葛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多次乱世,也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而要说到最著名的乱世,莫过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了,由于

“不理想 再找一找”

核心提示:据徐中远所记,1974年1月1日,毛泽东索要一批大字本的笑话书,工作人员当天送去《笑林广记》《笑府》《笑典》等,翻阅后,第二天便告知,“不理想,再找一找”。毛泽东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

历史秘闻 “不理想 再找一找”

核心提示:据徐中远所记,1974年1月1日,毛泽东索要一批大字本的笑话书,工作人员当天送去《笑林广记》《笑府》《笑典》等,翻阅后,第二天便告知,“不理想,再找一找”。毛泽东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

铭记在毛泽东心中的一支枪

铭记在毛泽东心中的一支枪,就是江西莲花县保存的那一支。为保存这支枪,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隐藏它,他的父亲被靖卫团活活烧死,弟弟和弟媳被杀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文中写道:“马日事

奴隶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存在过奴隶社会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说起中国的历史,先前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中国的夏商周这三个朝代是属于奴隶社会的。若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与西方的历史一样了,同样是被划分为了“原始社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唐朝是怎么做到的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川人民:「”两川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