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Posted 里昂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马克·吕布(Marc Riboud),男,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留下很多经典照片。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国三面红旗)、《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2016年8月30日,马克·吕因病去世,享年93岁。>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在18岁的时候,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他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马克·吕布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马克·吕布使用一个旧取景器,>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吕布的照片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生活、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办过回顾展。>2016年8月30日,马克·吕因病去世,享年93岁。相关参考
布鲁诺·巴贝(BrunoBarbey)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师,上世纪60年代,25岁的他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今年是玛格南图片社成立71周年,而他追随玛格南图片社五十多年。布鲁诺·巴贝于1973年随当时的法
圆明园全盛时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从考察。但从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间,有多位西方摄影师对圆明园进行过拍摄,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下面来一起看看我们不知道的圆明园吧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国际杂技大奖的中国杂技团老演员金业勤,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杂技团建团55周年座谈会中首次披露:“杂技”一词原来是周恩来总理所创。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
为拍摄“两弹”试爆影像而全副武装的摄影师。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研制成功对新中国意义重大,本文作者杨映梅先生亲历了当年“两弹”试爆的拍摄工作。正是老一辈电影
本组图片拍摄于1909年至1915年间,拍摄者为斯塔福德·弗朗西斯;摄影师未标注具体拍摄地,原图片的标题为《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
拍摄明清棺材惊现神秘光束,吓尿摄影师!在放满棺材的场地里拍摄时,有一两百年的棺材里竟然放出了神秘的光束,碰到这样的场景你怕不?如今这样的场景真的在贵州上演了,摄影师在一处放满明清时期棺材的山洞里拍摄的
一个五品官,在清朝帝都原本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但是因为外国摄影师的介入,他和他的庭院得以留下珍贵影像,并流传至今。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进入北京拍摄,他以出众的沟通能力与各级官员交往,其
中国首位飞机师,拒绝美国高薪聘用,毅然回国革命,最终死于空难
清末民初,中国的科技水平非常落后,跟西方国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很多高新科技都是这个时候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不过中国人自古勤劳勇敢,清末民初又是多事之秋,这种特殊时期总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振兴中国科技
作者:慎独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著名摄影作品《中国娃娃》,一名婴儿在废墟上哭泣,此图常被误认作是南京大屠杀场面。实际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火车站,由著名华裔抗战摄影记者王小亭所摄
由于古代中国的学堂基本不招女生,女人很少有上学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师生恋始于晚清和在民国开始流行。西方列强凭坚船利炮打开封建中国的大门后,觉醒的士绅子弟纷纷前往日本和欧美留学,这些学成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