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桓玄控制了江、荆二州后,发兵夺权
控制了江、荆二州的桓玄自以为已经拥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让人呈上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这些来迷惑百姓,又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写信说:“孙恩那些盗贼,上次逼近京城的近郊,因为风不顺才没有能够攻打进来,又因为天降大雨,所以没有机会运用火攻,在粮食吃完之后,自然便回去了,并不是因为力量不足。过去,王国宝死了以后,王恭并没有乘势去统领朝廷的政务,这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居心,对您没有丝毫的不敬和侮辱。但是,您却说他不忠。现在朝中的权贵要员中,享有美誉的是谁呢?怎么可以说是没有更好的人才呢?只是您不能信任罢了!正是因为这样日复一日,才酿成了今天的祸患。在朝廷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因为害怕大祸临头,所以不敢说实话,桓玄我有愧远在外地任职,才有胆量揭露这样的事实。”>司马元显看到了这封信,又气又怕。>>张法顺对司马元显说:“桓玄凭借他家的名望和资历,素有豪气,已经吞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自己独霸了荆楚一带的广大地区,但是您所能控制的真正可以算做属于您的疆界,也不过三吴之地罢了。孙恩制造祸乱,使东部地区损失巨大,一片荒芜,朝廷、百姓积蓄枯竭,生活窘况,桓玄一定会乘机大肆施展他的奸恶凶残的手段,实现他的阴险目的,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一件事情。”>司马元显说:“那我们能怎么办?”>张法顺说:“桓玄刚刚把荆州强占到手,当地百姓的人心和情感还没有完全归附他,因此,他也正在努力平定局势,安定民心,没有功夫考虑别的事。如果乘着这个时机派遣刘牢之为前锋,您随后亲自带领大部队进发征剿,那么,桓玄一定可以被我们消灭的。”>正好,武昌太守庾楷因为桓玄与朝廷要结下仇怨,担心事情以后不成功,大祸会牵连自己,所以偷偷地派人前来,主动向司马元显投靠,说:“桓玄非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太听从他的命令,如果朝廷这时派军队去征讨,那么我一定做内应。”>司马元显非常高兴,马上派遣张法顺到京口去,找刘牢之商量,刘牢之却觉得征讨桓玄有困难。张法顺回来对司马元显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表情言谈,一定是与我们有二心,所以不如把他召到京城来杀掉,如果不这样,他就会坏了我们的大事。”>司马元显没有听他的话,只是从此开始大规模训练水上部队,征选兵卒,装备战舰,准备用来对桓玄发动进攻。>第二年正月,朝廷颁下诏书,历数了荆州刺史桓玄的罪状,任命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又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统率后卫部队,内外戒严,准备前去讨伐桓玄。>司马元显想借此机会把桓氏家族的人全部杀光,中护军桓修是王诞(王导的曾孙)的外甥,王诞又很得司马元显的信任,他向司马元显禀告了桓修等人与桓玄的志趣完全不同,司马元显才放弃了那个想法。> >张法顺又对司马元显建议说:“骠骑司马桓谦兄弟常常当长江上游荆州方面的耳目,为桓玄提供情报,应该把他们斩了,来杜绝今后类似奸计阴谋的发生。而且此次出军讨伐桓玄,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就在于前锋部队的表现。刘牢之为人反复无常,万一他那里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就会大祸临头,所以,您可以让刘牢之去杀掉桓谦兄弟,来证明他和我们没有二心,如果他不接受命令,那么我们也好防患于未然。”>司马元显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如果没有刘牢之,我们根本没有人可以与桓玄对敌,况且刚开始准备发兵,便诛杀自己的大将,容易使人心不得安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张法顺的请求,不加允许。>他又因为桓氏家族世代都得到荆州一带居民的归附,桓冲尤其是为那里的百姓留下了很多好处,而桓谦又是桓冲的儿子,所以把桓谦调任去都督荆州等四州诸军事及荆州刺史,打算用这种方法收买西部地区百姓的人心。>东部地区由于遭受孙恩所导致的战乱的影响,再加上灾荒年景,百姓饥饿贫困,水路的粮食运输不能继续。桓玄趁机紧闭断绝了长江通道,致使官府和私人间的物资积蓄全部空乏,部队也只能用一些粮食的麸皮和橡树的果实给士兵充饥。>桓玄知道朝廷正处在多事之秋,值得忧虑的事情很多,估计他们一定没有闲暇来讨伐自己,因此,可以趁此机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到朝廷征讨他的大部队就要出发的时候,他的堂兄桓石生秘密地用书信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桓玄大吃一惊,打算把部队全部集结到江陵来据守。>长史卞范之劝谏说:“明公的威名振于远近,司马元显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刘牢之已经非常丧失民心了,如果我们把大部队抢先开拔到建康附近的地区,向他指明安危祸福,那么,他们土崩瓦解的趋势就在眼前了。怎么能把敌人引进自己境内的心腹重地,自找麻烦呢?”>桓玄听从了他的话,留下桓伟镇守江陵,向朝廷呈上奏表,并把檄文公告传遍各地,揭露司马元显的各种罪行,同时挥师向东部进发。>>檄文传到都城建康,司马元显看到后,非常害怕。到了二月,晋安帝为司马元显饯行,司马元显由于害怕桓玄,虽然硬着头皮登上了战船,却没有马上出发。>而桓玄从江陵出发后,也时刻在担心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取胜,因此,已经做好了随时向西撤退回军的打算,一直等到他的部队过了寻阳,还没有看见朝廷的军队,桓玄心中非常高兴,其他将士的斗志和士气也振作、旺盛起来。>庾楷做朝廷内应讨伐桓玄的阴谋泄露,桓玄把他囚禁了起来。>东晋朝廷派遣齐王司马柔之持驺虞幡到荆州、江州两地及军中展示,告谕他们赶快停止军事行动,结果被桓玄的前锋将领给杀了。>桓玄抵达了姑孰后,派遣冯该等人进攻历阳。司马休之据城坚守,桓玄的部队切断了洞浦道路,焚烧了豫州的舰船。>豫州刺史司马尚之率领步兵九千多人,在洞浦之上摆开战阵,派遣杨秋驻扎在横江,但杨秋却投降了桓玄的部队。司马尚之的部队立刻溃散,他自己也逃到涂河之中,被桓玄抓获。司马休之出城迎战失败,只得放弃城池逃走。相关参考
桓玄(公元369-404年),字敬道,桓温之子。桓温死后,谢氏当政,继以司马氏振兴皇权之举,桓温兄弟辈桓豁、桓冲相继去世,桓氏尽失桓温时逐步控制的各州镇。由于桓温曾有篡位的活动,其子侄辈在政治上的出处
就在这时,东吴在干什么呢,因为孔雀而爆发着叛乱。吴国辖扬州、交州全郡及荆州数郡。交州共七郡,孙权平定交州后,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以北部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为广州,以南部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为
历史人物 司马元显父亲_司马元显人物生平_司马元显因为轻敌而被桓玄杀了全家_司马元显简介
本名:司马元显字号:字朗君所处时代:东晋民族族群:汉族职业:宗室、权臣官职: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谥号:忠追赠:太尉司马元显–东晋骠骑大将军 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以讨伐王国宝之名起
历史人物 司马懿夺权时,只有三千死士,为何能打败权倾朝野的曹爽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带着三千死士,控制京城,逼迫曹爽投降,史称“高平陵之变”。这场政变标志着曹魏军权政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曹家在实质上已经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沦为傀儡。然而,我们不禁发问,
陶渊明辞官归隐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陶渊明辞官归隐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安北将军王浚与司马颖向来有矛盾,这次司马颖劫了惠帝,王浚就想报复。他索性纠合鲜卑两大部落,并和司马越的弟弟、宁北将军东嬴公司马腾联合,共同前往邺城来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派北中郎将王斌及石超等出兵。发兵之
安北将军王浚与司马颖向来有矛盾,这次司马颖劫了惠帝,王浚就想报复。他索性纠合鲜卑两大部落,并和司马越的弟弟、宁北将军东嬴公司马腾联合,共同前往邺城来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派北中郎将王斌及石超等出兵。发兵之
桓玄_桓玄简介桓玄资料 人物简介: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
董卓进京是一笔糊涂账,他夺权的具体过程,《三国演义》没跟大家说清楚,甚至《三国志》也没说清,好像就是一夜之间稀里糊涂的控制了京师。游戏三国志14里面的董卓形象: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董卓是有意还是无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