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杨宪简介 杨宪和汪广洋

Posted 中书省

篇首语: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杨宪简介 杨宪和汪广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杨宪简介 杨宪和汪广洋

杨宪原名杨毕,是明朝初年大臣,曾深得朱元璋器重,启用他为中书参知政事、左丞等职。可是,杨宪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和为朱元璋效力上,而是整日沉迷于权利斗争,最终被李善长弹劾,于1370年被朱元璋给杀了。 杨宪简介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杨宪和汪广洋>1369年,明太祖起用攻克金陵时留用元代官员杨宪为中书省右丞,又进为左丞,以中书省参政高邮人汪广洋为右丞。杨宪唆使御史刘炳劾奏汪广洋“奉母无状”,汪广洋被罢还乡。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等揭发杨宪奸谋。明太祖又处死杨宪、刘炳,召回汪广洋。明太祖对文臣武将的诛杀,由此开始了。所以“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隆。”(《明史·胡惟庸传》)>朱元璋破格起用杨宪和汪广洋,制衡李善长,但两个都不争气。杨宪沉溺权力争斗,任事专断,被朱元璋诛杀,第一个出局。胡惟庸自被李善长举荐,同汪广洋共相时,就有心施展才能,和罢相不离京、卸职仍不休的李善长达成默契,把朱元璋制约胡、李的汪广洋挤走。心愿遂成,汪被贬黜,胡惟庸放开手脚,再无所顾忌。朱元璋重新起用汪广洋,胡惟庸却成了更加跋扈的首相。汪“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初年大臣杨宪简介,历史上杨宪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

历史人物 明朝初年大臣杨宪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杨宪别名:杨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1370年职业:明朝官吏、文书、中书字:希武杨宪人物生平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

历史人物 汪广洋简介 汪广洋怎么死的 汪广洋的墓地 汪广洋的诗词

  本名:汪广洋  字号:字朝宗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高邮  出生时间:不详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公元1379年  主要作品:《凤池吟稿》  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 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汪广洋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汪广洋字号:字朝宗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苏高邮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公元1379年主要作品:《凤池吟稿》主要成就:明初丞相汪广洋人物生平少年生活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

历史人物 汪广洋简历 汪广洋的后人

汪广洋汪广洋出生江苏高邮,年少时师从余阙,诗歌、经文、书法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将其比作诸葛亮、张良这样的贤相。然而,汪广洋最终受胡惟庸案牵连、又包庇朱文正等人,被朱元璋赐死。汪广洋简

2016衡水金卷语文三杨宪益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1.一是指叫门外的人直接进来,二是暗指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2.(1)“嗫嚅”指小男孩在老师面前想说“可是如果小狗自己要来呢”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情景。(2)神态描写。写出了

历史人物 汪广洋是怎么死的 对汪广洋的历史评价

汪广洋年少时就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协助他建立明朝,历任陕西参政、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等职,封爵忠勤伯。汪广洋博学多才,著有《凤池吟稿》《过高邮有感》等作品,朱元璋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那么,朱元

历史人物 汪广洋是怎么死的 对汪广洋的历史评价

汪广洋年少时就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协助他建立明朝,历任陕西参政、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等职,封爵忠勤伯。汪广洋博学多才,著有《凤池吟稿》《过高邮有感》等作品,朱元璋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那么,朱元

历史人物 汪广洋的后人

汪广洋汪广洋出生江苏高邮,年少时师从余阙,诗歌、经文、书法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将其比作诸葛亮、张良这样的贤相。然而,汪广洋最终受胡惟庸案牵连、又包庇朱文正等人,被朱元璋赐死。汪广洋简

明朝历史 明朝左丞相汪广洋怎么死的

汪广洋(?~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