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不怕路长,只怕志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我国的传统方法是“严父慈母”,父亲是严肃可畏的,而母亲则是慈祥可亲的。当然,这也与传统的社会制度有关,父亲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家庭中权威的代表。>但是也有例外的。如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世人尊称他为“薛夫子”。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再三忠告儿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不要沦为禽兽的境地。>>1教育世家的良好氛围造就了薛瑄>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蒲州河津县南薛里平原村(今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他的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他的薛学更是被清人视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除了天赋之外,和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薛瑄出身于教育世家。他的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因时值元末战乱,不愿应考做官,大半生都在家乡教书,是元末一位职业教育家。而父亲薛贞是明初举人,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长)。薛贞居官30年,勤劳尽责,清廉俭朴。薛瑄童年和学生时代一直跟随父母生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薛瑄7岁时便熟读《四书》,过目不忘,日记千百言,人称小“神童”。他10岁就会作诗,11岁跟随父母远游西南,12岁时到四川马湖,当地土官头领听说薛瑄年幼能诗会文,白天都争着将他背回家中,教其子弟读书学诗,晚上则以小猪为礼送归。薛瑄15岁时随父亲到河南荥阳,在学馆读书,这时,他对《四书》《五经》都能略通大义,县学诸生都拜他为师。当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到荥阳巡视,在舟中随口吟出一上句:“绿水无忧风绉面”,苦思不得对句,其他人也难以对答。薛瑄的父亲回家告诉薛瑄,薛瑄随口即答:“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知道后,亲往学馆相访,时人称薛瑄为“薛天才”。>一般什么样的家庭能够产生“神童”呢?相对而言,宽松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神童”,父母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充分的独立和自信,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薛瑄的家庭氛围应该也是很轻松的,父亲会尽力为他提供最好的条件,“闻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舟深于理学”,于是“乃并礼为瑄师”。>他年近30岁仍然随父亲求学,并没有像其他的有学之士一样去考科举,在他看来,“道之不明,科举之学害之也。”当然,他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应该也是得到了父亲的理解。然而,事与愿违,当时朝廷规定,作为一县教育长官的教谕如果不能培养出在科考上有所成就的生员将受到重罚,而时任鄢陵县教谕的薛贞正面临这样的困局,薛瑄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遭受重谪,只能走上科举考场。>2一生清正廉洁并以此来告诫后代>>薛瑄从政以后,继承了儒家的“民本主义”,创立“以爱人为本”的为政之道,一生生活简朴,勤政廉洁,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明宣德三年(1428),薛瑄40岁时,出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湖广银场。那里是明代制造货币的主要基地,是人们求之不得的肥缺,朝官纷纷祝贺。他举古诗“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答谢,表明忠于国家不谋私利的决心。到职后查禁贪污,隶正风气,对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和乡绅恶棍,一律拒之门外,并在自己居住的照壁上写了一首明志诗:“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人称“薛青天”。>他在四川督办军粮期间,手握财务大权,但却两袖清风,由成都回京复命前,朋友特意赠送厚礼以壮行色,但都被薛瑄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光明磊落之举,赢得“光明俊伟”“实践之儒”和“南京好官”的美誉。>他在京城做御史时,省吃俭用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屋子狭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床。东墙下非常暗没有窗户,家里连做窗户的钱都没有。这时他的儿子薛淳找来一辆废弃的旧车,拆掉两旁的长木头,以中间的方形框作为窗棂,在东墙挖了个洞,把这个“窗户”装了上去。薛瑄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记叙这件事,文章题目就叫做《车窗记》。他以车作窗,并不觉得羞愧,反而为自己为官清廉而骄傲。>薛瑄离职时,一贫如洗,两袖清风。清廉是他最重要的品质,而他也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莫要奢靡。在薛瑄的诫子书中写道:“或饱暖终日,无所用心,纵其耳目口鼻之欲,肆其四体百骸之安,耽嗜于非礼之声色臭味,沦溺于非礼之私欲宴安。身虽有人之形,行实禽兽之行。仰贻天地凝形赋理之羞,俯为父母流传一气之玷。将何以自立于世哉!”意为有些人每日吃饱穿暖了,却不用心思索,只是放纵耳目口鼻的欲望,尽量追求身体的安逸享乐,沉迷于不合礼仪的声色气味,险溺于不合礼义的私欲之中。他们身体虽然具有人的外表,行为实际是禽兽的表现。向上愧对天地造化你,使天地羞辱,向下使父母为生育你而蒙耻。将用什么来安身立足于世上呢?这一番言语道破了奢靡之害,清廉是薛瑄对子孙后代最深切的期望。>3以身作则影响子孙及周边人>薛瑄的一生以全节为乐,他的处世哲学是:年至以退为乐,退后以心美为乐,终生以全节为乐。他身体力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模范。如今,流传至今的薛瑄名言有很多,从中不难看出他的美好品德。如“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等。最著名的有“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只有宽容的心态才可以包容别人,只有宽厚的品德才可以担当大任,这体现了他的良好品德和修养。>良好的言行和品德也影响了子孙和周边的人,使得大家都对他崇敬有加。有这么一个故事,薛瑄任大理寺卿不久,开始对锦衣卫制造的冤假错案进行甄别。这引起了太监王振一伙儿的不满,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向朝廷弹劾薛瑄,将他判为死罪。当时薛瑄的三个儿子向王振哀求,说他们一个替父亲去死,两个充军,替父亲赎罪。王振不允。后来,王振家中的老仆听闻薛瑄将要行刑,大哭不止。王振问他为何哭,老仆人说:“薛瑄是大贤人,他将死,咱们家乡人都大哭不止,我能不哭吗?”王振闻之心中感到有些恐惧,不久朝中老臣上书英宗,要求对薛瑄减刑,王振借机顺水推舟,免去薛瑄死罪,解除官职,放归故里。与其说是老仆救了薛瑄一命,不如说是他平时积累的德行救了他自己。>此外,在他的诫子书中,还说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可以看出,在这里薛瑄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为了教育儿子,他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再三忠告儿子要做到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的人伦道德之理,千万不要沦为禽兽的境地。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对儿子未来人生的提醒和要求。相关参考
本名:薛瑄别称:薛文清、薛河东、薛夫子字号:字德温号敬轩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津参考资料:《通议大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直内阁薛公瑄神道碑铭》《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
历史人物 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被誉为“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学大师”
薛瑄,明代初期山西河津(今万荣)人,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大学士,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历史上被誉为“明代第
1.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这个成语源自明代于谦.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在他执政期间,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是南朝第一帝。而他对子孙的训诫也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南朝刘裕生平简介刘裕生于363年,卒于422年,本为东晋权臣,后功
一个真正的英雄一定是品格高洁之士,明代的,恐怕少有人能出之右。著名的出自他,就是两袖清风。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到明宣宗时,升职到晋豫巡抚。非常辛苦。一做就是十八年。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在民间就获得了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黄宗羲最有价值也是在历史上最有光彩、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思想,而最集中、最精彩地体现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是《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书,是黄宗羲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
聂豹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是王阳明心学传承者,生于公元1486年,去世于公元1563年,江西永丰人氏。 聂豹于正德二年,高中进士,授华亭县令,后历官监察御史、苏州知府、平阳知府、陕西按察使。任职期
聂豹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是王阳明心学传承者,生于公元1486年,去世于公元1563年,江西永丰人氏。 聂豹于正德二年,高中进士,授华亭县令,后历官监察御史、苏州知府、平阳知府、陕西按察使。任职期
忌胆大妄为胆大妄为意指胆子很大,做事不经思考,泛指毫无顾忌地干坏事或大胆地乱做事。武则天《臣轨·慎密章》云,“事不慎者,取败之道。”明代名臣薛瑄说:“圣贤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清人高廷瑶指
18世纪中后期,法国160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合作,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在当时影响极大,这部巨著的主编是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而在英国汉学家、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