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Posted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982年4月2日,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开始。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南端,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这是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马岛冲突中被阿方发射的“飞鱼式”导弹击中起火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爆发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岛屿争夺战,史称英阿马岛战争。

马岛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冲,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陆安全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英阿虽经多次谈判,但进展不大。1982年2月,双方谈判再次破裂,阿政府决心诉诸武力解决争端。3月 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该群岛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引起英方强烈抗议,两国关系恶化。3月28日,阿方开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军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在阿军的突然袭击下,英守岛部队(马岛198人、南乔治亚岛22人)进行短暂抵抗后,被迫投降。英国随即宣布以武力收复被占岛屿,马岛战争爆发。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英国迅速成立了战时内阁,并调集三军兵力,征用商船,组建特混舰队。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以内海空进行封锁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锁部署后,英军开始空袭马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上的飞机,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逐步夺取马岛地区的局部制空权和制海权,并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21日,英军在阿设防薄弱的圣卡洛斯港登陆,并迅速扩大登陆场,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27日英军登陆部队兵分两路,东进南下。6月1日,两路英军在阿根廷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会合,并夺占距该港仅25公里的重要制高点肯特山和查林杰山。6月11日,英军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朗登山、两姊妹山、哈里特山,突破阿军第二道防线。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次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军第三道防线,阿军投降,马岛战争至此结束。

整个战争中,阿军死伤2300余人,被俘 11800余人,损失舰船 11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伤亡1032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马岛战争,英国远涉重洋、劳师远征,战略上弱点很多,但取得了胜利;阿根廷为收复领土而战,国民热情高,本土距离战区较近,投入的兵力规模也远超过英国,还掌握先机制敌的主动权,也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却从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英阿双方的战争表演耐人寻味,阿军失败的教训尤为值得反思。

笔者以为,阿方失败,最根本的就是败在屡屡失误的战略决策上。

战略决策是对作战对象、战略方针、战略方向、战略任务、战略部署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决定、策略和办法,是指导战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然而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阿方领导人却出现一系列失误。这一系列的失误,首先表现在战前对战略形势判断一厢情愿,对英国及国际社会的反应估计严重不足。马岛主权争夺由来已久,双方之前的谈判虽然进展不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阿方之所以急于以武力解决马岛问题,不仅是马岛在1970年代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凸增,更重要的想通过解决马岛问题,转嫁国内危机,缓和国内矛盾,这一战略企图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和风险性。阿方估计,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不会为争夺马岛而进行战争;美国不可能支持英方,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国家自顾不暇,不会多管闲事。正是基于这种不太现实的战略判断,阿方盲目乐观、过于自信、心存侥幸,缺乏足够的应战准备,贸然决定出兵马岛,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战端一发,不仅英国很快作出反应,美国也积极为英国提供军事援助,北约组织还对阿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由于阿根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西方的武器禁运致使阿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后续打击能力大大减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国家的军事装备完全靠别国来供给,把维护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绝对靠不住的。

其次,阿方过高地估计了并不强大的军事实力,战争准备严重不足。阿陆军实力虽然较强,但已有100多年没打过仗,参战的守岛部队半数又是训练不到三四个月的新兵,没有进行高寒岛屿作战的适应性训练,体质弱,难以适应战场环境;军官指挥能力低下,有的军官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没有,不知道如何组织抗登陆作战,甚至用明码发报。这与以职业军人为主体、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英军形成强烈反差,在低估了敌人、高估了自己的情况下,阿军的战争准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守岛官兵的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加上作战消耗和英军封锁,阿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阿方战略决策的失误,还表现在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部署不当上。当英国作出强烈的出兵反应后,阿对英军企图、战略方向、周边环境和战场态势的判断再次出现失误,兵力部署因此背道而驰。阿方原以为英军会进攻阿之本土,还担心邻国智利会趁火打劫。因此,阿方把大量兵力用于大陆防御,大大削弱了在马岛地区的作战力量。马岛战区的兵力部署也严重失衡,过于分散,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环形、立体、互为犄角、富有弹性的总体防御体系。再加上阿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战略战术消极被动、机械呆板,更是让阿方错误的战略部署雪上加霜。

阿方在战略决策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战争胜利的天平一再向英军倾斜。战略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阿方的教训提醒我们,只有把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放到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比较,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既是战争战略指导的起点和关键,也是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马岛战争最后谁赢了?阿根廷是怎么从战场输到足球场的?

1982年,阿根廷为了守护自己家门口的马岛主权和英国开战,最后千里迢迢赶来参战的英国还取得了胜利,这也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场非常经典的战役。当然马岛战争被重新提起是因为阿根廷在本次世界杯上已经濒临淘汰了,

英国 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长期以来,阿根廷一直声称马岛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该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叫福克兰岛)。马岛是南大西洋距阿根廷最南端东部约500多公里的一个群岛,该群岛自1832年以来一直由英国人长期居住,是

历史百科 英阿马岛战争

英国与阿根廷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发生的武装冲突。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名一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东南,距阿根廷海岸450公里处的南大西洋水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居民2000人左右,全部是英国移民

马岛争端本没有因为战争而结束 第二次马岛战争

“两个秃子争夺一把梳子的战争”———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如此形容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过去30年间,阿根廷和英国围绕这把“梳子”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息。近年来,两国的主权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今年是马

英国 英阿马岛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英阿马岛战争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空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侵略埃及战争以来在海外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战后在大

如果换苏联去打马岛战争 他们能行吗

1982年的南大西洋上,英国人不远万里的击败了蠢蠢欲动的阿根廷。但关于他们的表现发挥,却有很多非议。甚至有很多人觉得,衰退的皇家海军,基本上在靠美国帮助打仗。然而,放眼当时的世界,除美国外能完成此类战

二战后一场改变固有模式的夺岛战争 马岛战争

盘点二战后最经典的夺岛战役,非英国与阿根廷于1982年发生的马岛海战莫属。马岛海战的主要战场全部在海上和岛屿,动用多种先进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是一场水下、海面、空中、陆上配合的立体战争,还是一场典型的

世界历史 英国在错误百出中获得了胜利

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圣马丁广场,有一座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着649名在马岛战争中阵亡的阿根廷将士的姓名。32年前的今天,阿根廷和英国为群岛主权归属爆发74天战争,最终阿根廷战

浅谈中日甲午战争--海战中被误解的北洋水军

近日观看了一篇关于英国和阿根廷马岛战争的文章,尽管英阿马岛战争是一场充满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战争,但是总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1894年,在我国土地上发生的甲午战争,因为作为战败方的阿根廷和大清王朝是那么的相

一波三折的归家路

19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有11000多人被俘。战俘管理和移交工作非常文明,也非常迅速。第一批被释放的阿根廷战俘1536人,6月13日就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下船。阿根廷派来一艘小型商船和一艘短途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