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康熙早已册立胤礽为皇太子,为何还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Posted 王朝
篇首语: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康熙早已册立胤礽为皇太子,为何还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康熙早已册立胤礽为皇太子,为何还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历史上帝位之争最激烈的朝代是哪个?答案一定是清朝。那么清朝最激烈的皇位之争是哪两位皇帝之间?答案一定是康雍之间。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九子夺嫡,正是这一时期。>那么清朝为什么会出现史上激烈的皇位之争呢?>这与清朝的祖制有关。当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两立太子,结果一位被自己杀死(褚英),一位被自己废掉太子之位(代善),所以努尔哈赤认为早立太子并不能起到稳定国祚的好作用,反而会使太子本人娇纵放肆而影响君权的不良影响,因此他来了个继承人由众贝勒推举的制度。>等到了皇太极时代,他生前也没册立太子,因为当时正值创业初期,大清之所以能够创立,依靠的就是家族力量。家族目标自然是家族成员的共同目标,而个人目的也不容忽视,大部分人栉风沐雨就是为了封王萌爵。而倘若早立太子就会让利益定向,如此很容易会使得各支力量权力失衡,很不利团结。所以大清王朝就形成了一个祖制,帝王生前不公开册立太子。>>这条祖制的最大好处就是“择优录取”,“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皇亲们,都积极打造自己。事实证明,大清王朝宗室皇亲的文化以及武功水平(尤其是皇子们)确实要远远高于其他王朝,也更是大清王朝皇帝整体水平要高于其他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清王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问鼎中原之后,经过几代皇帝的蜕变,早已很好地掌握了中原文化,尤其在康雍乾时代,他们通过勤政与睿智,更是将封建王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值得后人肯定之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客观事物也好,政治体制也罢,有好处就会有其不好的一面。“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是伴随竞争的,如果这竞争始终处于良性之状态是无可厚非,但是面对皇位这如此巨大之诱惑,所以以机取巧,甚至是铤而走险的恶性竞争就在所难免了,又因为竞争的主导人是身份特殊并且有权有势的皇子们,这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康熙皇帝就被他的儿子们搞得焦头烂额,他甚至一度十分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儿子们会出现火拼而将大清王朝毁于一旦,恶性竞争之负面影响可见一斑。>>康熙末年的皇储之争,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称谓——九子夺嫡,顾名思义参与这次历史上最著名、最激烈的皇位之争的有九位皇子。>那么康熙朝为什么会出现“九子夺嫡”呢?>大清王朝虽然有祖制帝王生前不公开册立太子,但是由于康熙初年的特殊时期,康熙皇帝不得不将祖制搁置一边。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公开册立两岁的嫡子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那么既然已经早立太子了,为什么还会有如此激烈的夺嫡之争呢?原来,这也和大清祖制有莫大关系。康熙皇帝虽然早立了太子,但是他并没有把太子作为唯一接班人来培养,更没有因为立了太子就放松对其他皇子的教育与栽培。>汉族王朝的通常做法是立嫡之后,嫡庶之分立现,以三国时期曹操为例,当他下定决心立长子曹丕为嫡之后,就开始打压老三曹植,曹操不喜欢曹植吗?绝不是。但在曹操看来既然嫡庶以分,再对庶子过于关切必然无益于政局稳定。大明王朝的做法是,一旦嫡庶以定,庶子会被封王,然后立刻离京,在自己的封地被严加看管,然后就是混吃等死。>>这是汉族王朝的通常做法,但是大清王朝不是如此。大清王朝的王爷是没有封地的,他们的居住地就在京城,而且由于大清王朝特殊的“家族创业”建立的王朝,所以很多宗室皇亲都手握重权,在朝廷中甚至是身居要职,以康熙初年康亲王杰书为例,这位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就曾立下赫赫战功,深受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赏识与重用。正是这种创业根本全赖爱新觉罗子孙之杰出的思想,所以即使在康熙皇帝早早确立太子之后,他也丝毫没有懈怠对其他皇子们的培育工作。>不仅如此,在皇子们成年之后,康熙皇帝经常性的对其委以重任,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以雍正皇帝(胤禛)为例,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曾多次随同父皇外出巡查,沿途所观察之官风民情,以及了解父皇处理政事之方式,无疑是对年轻皇子的一种历练。受到康熙皇帝如此青睐的皇子又何止年轻的胤禛一人,相关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每次出巡都会将一部分皇子携带身边。>>正是由于康熙皇帝对他的儿子们高标准、严要求,使得他的儿子们整体素质十分优秀。大清王朝对于皇子的教育标准就是始于康熙朝,康熙皇帝将其制定为祖制,成为大清王朝历代皇子教育的准则与规范,这绝对是清朝皇子的素质高于其他王朝的主要原因。>康熙皇帝并非一枝独秀之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各位皇子们能力超群,随着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之帝王之家这一最佳政治素养和觉悟之培养温床,使得一些能力更为出众的皇子们开始蠢蠢欲动。身处政治中心的皇子们对于朝政的“游戏规则”都十分清楚,仅靠自己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于是他们暗地里四处网络志同道合之人,所谓的“皇子党派”就此形成。加入“皇子党”的朝中大臣也心知肚明,这是一次政治投资,站队的对错与否将会与个人的政治生命有着必然结果般的关系,这绝对是一场赌局。>>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会纷纷“投身于”这场赌局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太子逐渐失宠了。康熙四十一年,皇太子胤礽的三姥爷,朝中权臣索额图事发,康熙皇帝以迅雷之势将索额图打倒而将其囚禁,次年索额图活活饿死在囚牢之中。这是明显是皇帝开始打压“太子党”之信号,普通人的政治觉悟都能看出来,皇太子与皇帝之间矛盾加剧,太子之位恐怕不保,而那些政治嗅觉高于普通百姓十万倍的朝臣们,早早就开始行动起来,行动方针更是惊人地“不谋而合”,一是帮助皇帝打压太子,二是抓紧寻找和投靠新的“保护伞”。>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际,夺嫡之争开始浮出水面,满朝文武的行动也开始逐步公开化。例如就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后,在康熙皇帝的旨意之下,推举皇储之人。不料结果让皇帝大跌眼镜,竟然绝大多数的朝臣都推举八阿哥胤禩。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皇帝之所以要废黜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子对皇权之威胁,而此时满朝文武都支持八阿哥胤禩,这胤禩岂不是比皇太子还要有威胁?因此康熙皇帝当即否决了投票结果,从此胤禩就成了康熙皇帝打击制约的主要对象了。>>这只是“九子夺嫡”的一个缩影,夺嫡之势已经形成且愈演愈烈,各位有能力的皇子们都是使尽浑身解数。为了能够最终御宇天下,他们早已不顾及手足之情,最终这夺嫡之争演变为一场兄弟相残的嗜血之战。相关参考
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在这部历史剧中,有许多值得推敲的疑点,比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索额图想要借康熙之手杀周培公,接着周培公又建议立胤礽为太子,而胤礽正是索额图的外孙,这究竟是为
清朝康熙历史九子夺嫡过程与结局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太子,引起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当时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
我们在介绍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储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皇帝立储的规矩。按照通行的说法,皇帝立储的规矩有以下两点:第一,立嫡不立庶;第二,立长不立幼。在上述两点中,先要遵守第一点。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有嫡生子—
...有母亲,又是嫡长子,因此,在满周岁时,就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胤礽从小就显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又在康熙帝亲自教导下更是聪慧过人,让康熙帝有胤礽这个儿子更加骄傲,更加恩宠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康熙帝既让...
历史上的九子夺嫡的史实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太子,引起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当时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老八胤禩
作为千古明君康熙,晚年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在满清康熙时期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指的是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互相残杀的历史事件。当时的满清制度,现任皇帝活着的时候就会选定皇太子,而且皇太子可以
“九子夺嫡”中,太子胤礽为何首先出局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其中杰出的皇位候选人总共有九名皇子,史称这场皇位之争为“九龙夺嫡”,那么,这九位皇子是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太子,引起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当时有十二位成年阿哥,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雍正皇帝)、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祯,老九、老
二、太子一立与太子一废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清圣祖实录》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往往是斗的头破血流,而历史上最精彩的莫过于康熙年间发生了九子夺嫡。九子夺嫡的起因是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为由,废黜胤礽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