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林则徐、魏源怎么看待外国的

Posted 西洋

篇首语: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林则徐、魏源怎么看待外国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林则徐、魏源怎么看待外国的

1839年9月5日,英国因走私鸦片的冲突正式向清朝宣战,爆发鸦片战争。自鸦片战争失利以后,西方列强的势力逐渐进逼,但当时清朝内部却罕有人清醒认知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端,往往视为边境夷狄的小骚动而已,也不认为《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有何严重损害权益之处,更不认为中外体制和武备已有决定性的差异。当中英签约之后,据说北京城内“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对依旧自视为“天朝上国”的清朝来说,蔓延湘、黔、粤等地的瑶乱,以及新疆的张格尔之乱,才是有可能损及腹心的大事,区区“英夷”岂能撼动巍峨的大清呢?> >但仍有少数士人透过这场战争,发觉“夷情”的重要,如亲历鸦片战争的林则徐(1785-1850年),便可说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封疆大吏。他在广州禁烟期间,为了防范外国的抵抗,便注重搜集翻译西洋书籍报刊,就此编纂译出《华事夷言》、《四州志》等。与林则徐同属宣南诗社的魏源(1794-1857年),也在《四州志》的基础上搜集更多中外资料,扩编为百卷本的《海国图志》,并在序中宣称此书是“以西洋人谭西洋也”,希冀可以达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效用。> >此外,魏源还继承道光初年流行西北舆地史学的风气,欲做出以古鉴今的经世实学成就,因此将治学目光也投向西北和蒙古史地的研究。由于中国的传统边患多来自西域北荒,因此“剿夷”、“抚夷”的案例无可避免地要往该地的历史去探寻。而在钻研西北史地时,又碰上蒙元史事因《元史》舛误太多而蒙昧的困境。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的过程中,就曾自称“牵涉元史,辄苦迷津”,批评《元史》实在太过草率,记载西北地名也太简略,导致“孰西孰北,尚未能辨也”,更不用说要“诘其部落之本末、山川之界画”。幸好在编撰《海国图志》时,魏源接触到西洋材料,“得英夷所述五印度、俄罗斯元裔之始末,枨触旧史,复废日力于斯”,因而可以补充前人所未及之处,写出《元史新编》。而太平天国的起事,也与元末民变有些相似,也使魏源打算藉由进呈此书警醒当局。可以说,无论是《海国图志》也好,《元史新编》也罢,魏源爬梳古今中外,都是为了由外返内、改革内政,以求复兴大清这一逐渐衰败的王朝。> >还有一批士人,也察觉到清朝内部的腐败,并和魏源一样有着经世致用的治学热诚,投入边疆史地的考究,藉此提出防范外国活动的策略,只是比起魏源,他们较少参酌西洋成果,更坚守乾嘉考证之学的传统作风。如和魏源颇有交情的张穆(1805-1849年),他撰写《蒙古游牧记》时,仅参考徐继畬(1795-1873年)记述世界各国风情的《瀛寰志略》,却未采用魏源著作《海国图志》或《圣武记》中的相关内容。张穆甚至还在向徐继畬称赞其书“考据之精,文辞之美,允为海国破荒之作”时,又强调“春秋之例,最严内外之词,执事以控驭华夷之臣而谈海外异闻,不妨以彼国信史,姑作共和存疑之论。进退扬抑之际,尤宜慎权语助,以示区别”,显示他对外国材料不愿抱持肯定的态度,这也使得《蒙古游牧记》内关于俄罗斯的部分错误颇多,夷夏之别的传统观念在此限制了张穆进一步的成就。> >比起张穆更有突破的是曾与之比邻而居的何秋涛(1824-1862年)。何秋涛颇留心中外交流史事,他注意到宫廷内藏有一批历年俄罗斯使臣携来、却被大臣批评“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的图书,很希望可拿来增补他正在撰写的大作《北徼汇编》,但无奈“石渠天禄之藏,非外臣所得窥见”,终其一生都无缘得见。何秋涛只能就《海国图志》、《瀛寰志略》、还有英国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年)的《地理全志》等书,来获取外国的研究成果。在《北徼汇编》内,何秋涛格外仔细地论述清朝与俄国的关系变迁,以及强调北方边防的重要,将俄国视作不可忽视的隐患。因此于咸丰十年(1860年),俄国趁英法联军之役逼签《瑷珲条约》以及要求划界乌苏里江以东之地时,咸丰帝(1850-1861年)提拔知晓边事的何秋涛为员外郎,并为《北徼汇编》赐名为《朔方备乘》。可惜这部书稿还来不及刊刻,就随着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大火一同遭毁,直到1881年才印行,而那时,俄国也早已抢占中国东北与西北的大片土地。> >不管是林则徐、魏源、张穆,还是何秋涛,都曾警觉外国势力的进逼,因此将眼光投向中原以外,苦心孤诣的稽考边疆史事或西洋风土,只为替当朝者提供一帖治国良方。尽管他们骨子内仍不脱“华夷有别”的旧有思想,以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来治学、以旧眼光看待新世界,并未真正完全藉新角度、新材料突破窠臼,可说是传统士人面对新局势下、试图以传统学问解决国政的最后一次努力。但考虑到渠等为国为民的心血,以及承先启后的作用,他们身上所背负的时代局限性,也就不那么需要苛责了。

相关参考

人物志 从《瀛寰志略》看徐继畬的西洋观

徐继畬是与魏源、林则徐同时代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思想先驱之一,他所著的《瀛寰志略》是一部详细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追求新知、力图自强的重要启蒙读本之一,对促进当时的国

明清两朝来访的外国人,如何看待这两个朝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明清两朝也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因为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前来拜访,比如明朝的葡萄牙人克鲁士、利玛窦;清朝的马嘎尔尼、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等人

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 林则徐轶事集合

  林则徐是后世闻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英雄,也是魏源赞誉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乾隆五十年于福建侯官出生,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嘉庆三年,中秀才,嘉庆九年中举,任

华佗身份并非一位医者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华佗的

其实古代知名的医学家并不多,但华佗算是其中一位。在三国中,华佗的人设就是一位“神医”,他不仅精通各种针灸,还会外科手术,不过这个说法包含多少夸大的成分,目前也很难证实了。只是在东汉年代,想要进行外科手

历史人物 同时代的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慈禧太后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顶超长桂冠,超过了所有的大清皇后,也超过入关后大清所有的皇帝。如何评价这个人物?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

林则徐,令人敬佩不光是傲骨,还有他的书法

林则徐,近代史最有骨气的官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生准则,为国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通过鸦片战争的失败,看到了中西文明的差距,给好友魏源写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想

历史人物 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 林则徐轶事集合

  林则徐是后世闻名的民族英雄,禁烟英雄,也是魏源赞誉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乾隆五十年于福建侯官出生,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嘉庆三年,中秀才,嘉庆九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林则徐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林则徐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中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等职。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1831年任东河

现代历史真相

1.中国现代化历程九个历史事实800字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

中国海军近代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 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