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牟宗三为何公开否认是胡适的弟子 牟宗三为什么与梁漱溟绝交
Posted 胡适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牟宗三为何公开否认是胡适的弟子 牟宗三为什么与梁漱溟绝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牟宗三为何公开否认是胡适的弟子 牟宗三为什么与梁漱溟绝交
牟宗三 牟宗三的思想深受熊十力影响,他创造性提出“智的直觉”,以良知坎陷说,开创儒家新外王。牟宗三被誉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以及当时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甚至有人给予了他“你可以超过他,却不可以绕过他”这样高的评价。 牟宗三为何公开否认是胡适的弟子>为写这《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一书,他全面阅读了历代易学文献,要书中第三章文稿,可过了一年多,既未发表也未退回,牟宗三追问,编辑说稿子已交胡适院长审阅。>牟宗三去找胡适,“胡先生很客气,他说:你读书很勤,但你的方法有危险,我看《易经》中没有你讲的那些道理”。牟宗三称自己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去看《易经》的,胡适讽刺道:“哦,你是讲形而上学的!”还开玩笑地说,你恭维我的本家(胡煦),很了不起,你可以出一本专册。>牟宗三“尽礼而退”,可回宿舍后却“压不下这口气”,写了一封信为自己辩护,“大概说的话有许多不客气处”,从此将胡适得罪了。>胡适主张“小心求证”,对哲学不感兴趣,牟宗三曾选修过胡适的课,胡适在日记中评价牟“颇能想过一番,但甚迂”。>对于牟的信,胡适未予回复,但牟宗三后来一直无法进入北京大学系统任教。抗战时,熊十力曾给汤用彤写信,让他帮牟宗三在西南联大中谋个教职,汤回信说:胡(适)先生通不过。此时胡适正在驻美大使任上,不在国内。>1958年12月,台湾东海大学举办胡适招待会,胡适称牟宗三是他的学生,牟宗三当场否认,让胡适极为尴尬。>牟宗三为何与梁漱溟绝交>梁、牟的根本分歧,在于梁漱溟中年以后对“制度优先”不以为然,认为应以养成“团体生活之习惯”为立国之本,而牟宗三讽刺这是“君子路线”,认为没有制度建设,必然“局促短浅”,所谓“新农村”,不过是“新时代说圣谕”,是“骚扰农民”。>梁漱溟自命“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牟宗三则说冯友兰是“脓包哲学”,金岳霖是“外行”,唐君毅才“水深三尺”,自己则“深可五尺”。二人都自视过高。>1945年,国共在重庆谈判,梁漱溟表现活跃,牟宗三去信批评,梁毫不客气,在原信逐条批答后寄回,犹如给学生改作业。牟宗三“将梁氏批语一一剪下,装入信封挂号璧还,以示与梁氏决绝”。相关参考
牟宗三牟宗三出生于山东栖霞,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曾任教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学者,被誉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关于牟宗三,人们都是如何评价的呢
牟宗三牟宗三著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现象与物自身》等作品,是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1995年,牟宗三病逝,享年86岁,葬在了台北。有人说,牟宗三虽然成就很高却难掩他性格
刘宗周刘宗周著有《刘蕺山集》、《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等作品,黄宗羲、陈确、陈洪绶等人都是他的弟子,牟宗三认为,刘宗周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刘宗周后人>儿子刘伯>儿子刘灿
刘宗周刘宗周著有《刘蕺山集》、《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等作品,黄宗羲、陈确、陈洪绶等人都是他的弟子,牟宗三认为,刘宗周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刘宗周后人>儿子刘伯>儿子刘灿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名,而他一生中所拥有的佩刀也不在少数,其中尤以宗三左文字、菊一文字、压切长谷部等最为人所知。宗三左文字本身是今川义元所有,而在战争中织田信长打败了今川义元,因此而得到了宗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名,而他一生中所拥有的佩刀也不在少数,其中尤以宗三左文字、菊一文字、压切长谷部等最为人所知。宗三左文字本身是今川义元所有,而在战争中织田信长打败了今川义元,因此而得到了宗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兼容并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一时间北京大学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兼容并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一时间北京大学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
胡适们的“反盗版运动”从呼吁、号召到行动,逐渐产生了推动力与影响力,社会各界联手整治盗版的举措也初见成效。1932年5月13日,北平《世界日报》上刊载了一条重大新闻,迅即在文化圈与出版界激起反响。新闻
导读:1917年夏,27岁的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那时北大的教授可不好当,因为学生学问不下于老师者大有人在。一次,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向胡适提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这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