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辛弃疾到底是文人还是武将

Posted 武将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辛弃疾到底是文人还是武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辛弃疾到底是文人还是武将

千古文人侠客梦,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弃笔从戎。由于饱读诗书,他们怀抱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他们以对国家的极大热忱投入到武将行列中,比如范仲淹,岳飞,以及我们在往期文章中讨论过的袁崇焕。> >其实通过很多古代的诗文都可以了解到,文人大多有冲锋上阵的梦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军旅梦”,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看到手握军权的武将再重新成为文将的,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却逆其道而行之。他似乎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武将出身,后来不得不“投戎从笔”,最后竟然因为自己的诗文流传千古的——他就是辛弃疾。> >提到辛弃疾,真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性质的历史人物。你说把他归到文人的行列当中吧,似乎有些残忍,毕竟辛弃疾毕生所求就是赶走外敌、光复汉业;你说把他归到武将的行列中吧,自从归附宋朝以后,他手中就再也没有了实质性的军权。>他其实就是一个南渡的归正军人。说文吧,他没有文职;说武吧,朝廷肯定不会把军权交给一个被“招安”的首领——其实可以拿宋江的处境来类比辛弃疾的处境,他们二者是很像的,至今有人怀疑宋江的原型是辛弃疾。> >辛弃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辛弃疾出生在宋代的乱世之中,“乱世出英雄”这话可不是白说的。你搁现代,你要是拉起一支几千人的、武装良好的部队,那……估计是没啥退路了。>可是在那个乱世,能够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其实就是在乱世中拥有了一支利剑,不说别的,至少可以用这支利剑保护自己。但是辛弃疾只想用这支利剑斩断敌人的头颅,完成光复汉业的伟大宏图。辛弃疾知道仅凭自己手中的这支队伍赶走外贼遥遥无期,于是辛弃疾决定归附于宋朝廷。他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且先不论,其中的大胸怀大抱负却是感人至深的。> >辛弃疾归附宋朝后,手中自然也就失去了兵马。却不料宋朝不但没有因为他的赤胆忠心委以重任,反而因为辛弃疾不是“根正苗红的朝廷官员”,处处排挤辛弃疾。辛弃疾只好把心中的一腔怨言和满怀的抱负挥洒于宣纸之上,却不料,辛弃疾早期丰富的军旅经历为他的诗歌积累了很好的素材。他写“栏杆拍遍”、“弓如霹雳弦惊”、“西风塞马”……写到最后,他甚至成了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至今他都是以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人物这一身份进入的人们的视野。我们很难说当初发生的一切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假如辛弃疾不写诗,假如当时宋王朝没有排挤他,假如一切顺遂人意、他出而为将,那么今天我们就失去了许多阙豪放派词,失去了一个伟大的豪放派诗人,或许我们甚至都不会知道辛弃疾。> >中国诗人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到今天,我们再去看辛弃疾,他因为没有实现自己心中的出而为将的志向,才为我们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豪放不羁的诗词。这于辛弃疾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相关参考

辛弃疾带刀集会 宋朝文人生活

北宋神宗年间,进士黄裳在《青门引》中写道:“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似可扪青汉,到北扉,两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梦觉,钧天声杳。”时间是立秋以后,地点是山东青州,黄裳出门闲逛,一路上到处见到

辛弃疾带刀集会 宋朝文人生活

北宋神宗年间,进士黄裳在《青门引》中写道:“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似可扪青汉,到北扉,两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梦觉,钧天声杳。”时间是立秋以后,地点是山东青州,黄裳出门闲逛,一路上到处见到

三国历史上武功最高的武将到底是何许人也

中国老百姓谈论三国,争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即是三国中到底谁的武功最高?严格地说,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是《三国演义》中谁的武功最高?因为历史上的三国和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还是有些距离的,故不能想当然地等同视之。鉴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我们在上学时应该都有学过辛弃疾的词。辛弃疾有着“词中之龙”之称,他和苏轼并称“苏辛”,被无数文人列为楷模。辛弃疾从小便抱有志向,但他的仕途之路却不平顺,因为和主和派的政见不同,因

霍去病​封狼居胥,成中国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

霍去病,西汉战神名将。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短暂一生未尝败绩,战功无数!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辛弃疾属于哪个流派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我们学习过的也有很多,而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辛弃疾。你知道辛弃疾是那个朝代的吗?辛弃作为诗词作家之一,他的诗词流派属于当时的什么流派呢?如果你还不知道的

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长沙城那条有名的营盘路,俨然一条现代都市繁华的街道

辛弃疾最狂傲的一首词,最后3个字争议千年

世间文人多懦弱,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也有例外,在我国最弱的宋朝就有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他就是辛弃疾。这个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的文坛巨匠,一生都是传奇。20岁时,他支身

古代帝王不光打击武将,同样,他们也打击文人,这一类人下场最惨

文化人,对知识分子的总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它和「”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

历史人物 胡铨,岳飞被秦桧杀害之后能敢站出来,他到底有多大能耐

说到胆识、魄力,许多人第一印象往往是横刀立马沙场浴血的武将,但是谁又敢说文人里就没有真猛士了呢?>今天咱要讲的这位,就是文人里的硬汉,他以嘴皮子为剑,笔杆子作刀,誓要跟奸相秦桧拼个你死我活,亦可谓: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