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高郢助白居易进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Posted 进士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高郢助白居易进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高郢助白居易进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高郢是白居易的座师,是帮助他进入仕途的第一位中央高级干部。>高郢(740-811年),字公楚,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大臣”(能够取得此最简单四字历史评价的人也不多),累迁刑部郎中,改中书舍人,后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拜太常卿,贞元十九年,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即位,转刑部尚书,出镇华州,唐宪宗元和元年冬,复拜太常卿,除御史大夫,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六年七月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号为贞。>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宣州完成乡试,“为宣歙观察使崔衍所贡”(《白居易年谱》),赴长安应进士试。贞元十六年(注:《唐史》写为贞元十四年,根据其他多种记载,或为十六年),800年,二月二十四日,二十九岁的白居易参加中央进士考试,以《省试性习相近远赋》、《策五道》等答卷,取得第四名,及第,“十七人中最少年”(慈恩塔下题名处)。高郢,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主试”)。对此,《唐史.白居易传》是这么写的:>贞元十四年(注:或为十六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被今天的人熟悉是因为《三字经》的普及。《三字经》的来历虽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作者为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而这句话最早应该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高郢同志出这道题目,跟今天许多高考论述题、公务员考试申论作文题类似,那就是:以最常见的名句或哲理为题,让考生思辨、发挥、说明。须知,最“浅显”才最有意义,最浅显才更易于考察能力。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家庭关系搞不好,其人格的卑污与硬伤必然使他要么固步自封,要么为害一方;一个厨师,如果连青椒土豆丝都做不好,其厨艺基本功必然是浮躁的,难堪大用。>白居易同学的这篇应试作文,今天我把全文翻来一看,仍然令人眼前一亮,据说当年,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开头而吸睛:>“噫!下自人,上达君。德以慎立,而性由习分。习则生常,将俾夫善恶区别;慎之在始,必辨乎是非纠纷。”>应该说,这篇作文的开头是很新颖别致的,今天如果把这句话作为申论题目,估计大多数会按照公考培训班的八股套路去写,也就是按“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路去发挥,这也没错,毕竟这是孔夫子的原话,但是,俗!俗不可耐!白居易同学就很有想法,他既秉承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大义,但巧妙地对这句话进行了更具体、更精微、更创新的诠释,也就是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德以慎立,而性由习分”,并在后面举全文之力予以围绕阐述。“性由习分”,这句话写的多好。也就是说,他没有照搬经书的原话并去照葫芦画瓢的写作文,没有就“性相近习相远”去写“性相近习相远”,而是从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实践意义、更加有利于驯化民众治国理政的高度去阐述,如果再重复一遍,即:德以慎立,性由习分。> >高郢是一位刚正无私、有底线、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朝廷大臣,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旧唐书.高郢传》记载:>“凡九岁,拜礼部侍郎。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每岁冬,州府荐送后,唯追奉宴集,罕肄其业。郢性刚正,尤嫉其风,既领职,拒绝请托,虽同列通熟,无敢言者。志在经艺,专考程试。凡掌贡部三岁,进幽独,抑浮华,朋滥之风,翕然一变。”>从这篇记载,很能了解当时的社会仕宦风气,可见,当时的选拔考试,“多务朋游,驰逐声名”,就是说考生为了成功通过竞争激烈的中央级干部公选考试,必须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交往、请托、举荐,但是“郢性刚正,尤嫉其风”,他的做法极其简单,没有什么花花绕子或者一大堆理论废话,那就是:“既领职,拒绝请托”!>正因为高郢主持考试的刚正无私,才发现、成就了白居易这个无权无势无关系无背景的白衣少年,高郢也因为个人的修养名望,最后“乃授尚书右仆射致仕”,即达到宰相高位。高郢为人不仅狷介不屈,而且很谦逊,他担任高官时已是年岁不小,于是反复向朝廷请求致仕(退休),巧合的是,几次来文均由担任皇帝机要秘书的白居易撰稿回复,其中《答高郢请致仕第二表》:>“卿有忠贞之节,立於险中;有清重之名,镇於朝右。而能始终有道,进退有常,援礼引年,遗荣致政。人鲜知之,卿独能行,不惟振起古风,亦足激扬时俗。於卿则确然难夺,在朕则情岂易忘,诚鉴乃怀,未允来表。”>这篇应用文刊载在《全唐文》第七部卷六百六十五之白居易(十),也收录于《白居易全集》,可见系确凿无疑由白居易拟稿成文。这篇珍贵的文章写于什么时间?不妨考证一下。根据《旧唐书.高郢传》记载:“元和元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数月,转兵部尚书。逾月,再表乞骸,不许”,因此,这篇文章应该成于元和二年,807年,这年秋,白居易从盩厔县尉调充进士考官,十一月招入翰林院,正式担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唐中期,尤其唐德宗后,翰林学士日渐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在翰林学士职务基础上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翰林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白居易通过皇帝的最高指示拒绝了高郢的退休请求,而且通过皇帝的金口玉言对高郢大大夸赞一番,今天的我们不清楚白居易在这件事上起到何种作用,但白居易通过皇帝,并且用的是“在朕则情岂易忘”这样的高层级词句,以此表达对高郢的感恩情谊,应在情理之中。相关参考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极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
白居易(世界大人物丛书)这本还不错值得一看,亚马逊就有卖的说此书是人物传记故事,生动地记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生。白居易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最痛苦、动乱的岁月,他早年勤读诗书,颠沛流离,苦苦求取仕途功
舒芜为《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作序说:“通观韩愈这个人,尽管是博学高才的大文学家,但是气质上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躁急偏狭,无容人之度。他在仕途上,又特别热衷利禄,无恬退之心。他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学而优则仕”,它的意思是,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但是一旦靠读书做官后,就代表着进入了宦海的沉浮,必须做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1.生平经历2.家世3.仕途4.个性5.写作风格6.著作7.历史地位8.对后代的影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
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的> 虽辗转于仕途,但骨子里是个诗人。古往今来的诗人,有几个在情感上不是五彩缤纷的呢!> 元稹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元稹的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这一点,连出生于名门望族的王维都不如。他于大历七年(772)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辞世十一年,杜甫故去两年,大唐诗坛领跑的接力棒,历史性地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这一点,连出生于名门望族的王维都不如。他于大历七年(772)出生时,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辞世十一年,杜甫故去两年,大唐诗坛领跑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这...
历史人物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晚年私生活 白居易怎么死的
中文名:白居易 外文名:BaiJuyi 别名:白乐天 字:乐天 所处时代:唐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新郑 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壬子年) 逝世日期:公
\\ 白居易与都是唐代诗人,但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白居易出身的时候杜甫已经身亡了。他们一个是“诗魔”,一个是“”,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却有传言白居易抄袭杜甫的作品。 白居易和杜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