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陈子昂墓 陈子昂历史评价

Posted 诗风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陈子昂墓 陈子昂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陈子昂墓 陈子昂历史评价

陈子昂 陈子昂生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年少时聪明有才又有侠气,之后弃武从文,在经历两次落榜后考中进士,虽然混迹官场,但他的诗歌成就更为突出。陈子昂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墓>陈子昂墓在今四川省射洪县龙宝乡龙宝山东麓,龙宝山唐时名独龙山。>陈子昂墓面对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层峦叠翠,平川广陆,流水映带。唐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后因字迹磨灭,宋开宝年间郭延谓重建此碑。明成化时,郭堂及扬澄曾先后立诗碑于墓前。清嘉庆时,墓侧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犹蔚然翠。文革中墓被毁,1999年恢复维修陵园,现址为后来砌石恢复土冢原貌。>陈子昂历史评价>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的确,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陈子昂简介,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及个人资料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

历史人物 唐朝诗人陈子昂简介,陈子昂的诗作有《登幽州台歌》等

人物生平少年时期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两次落第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

历史人物 陈子昂简介 唐代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生平

  (约公元661~公元702),文学家,初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

历史经验 陈子昂摔琴——自我宣传,提高知名度

陈子昂摔琴——自我宣传,提高知名度陈子昂是唐朝着名诗人,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样一个才子,为了博取出名,所用的方法也是和他的诗歌一样与众不同。陈子昂原本是四川射洪县人,为了求取功名,陈子

历史百科 陈子昂名悬日月

略晚于“初唐四杰”的陈子昂,是唐初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力排“六朝之绮丽,开一代正声”的杰出诗人。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得到武则天赏识,历任麟台正字、右拾

历史人物 唐朝人物陈子昂简介

唐朝人物中文名:陈子昂别名:陈伯玉,陈拾遗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出生日期:661年逝世日期:702年职业:作家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声讨齐梁文学绮靡文风,召唤新时代刚健文

陈子昂简介唐代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故事

【陈子昂简介】唐代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故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

唐代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

唐代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

悲哀陈子昂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诗中的“子昂”,指的是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及陈子昂,识点字的中国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的。盖因其《登幽州台歌》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