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兵器种类最多的宋朝,这些兵器都是从哪生产的呢

Posted 作坊

篇首语:苦不苦,想想学霸九十五!累不累,想想学霸还没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兵器种类最多的宋朝,这些兵器都是从哪生产的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兵器种类最多的宋朝,这些兵器都是从哪生产的呢

公元 960年,原五代时期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靠掌握禁军起家,又是以兵变方式夺得政权,因此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他当了皇帝以后,一方面想方设法陆续解除了自己一些带兵老部下的军权,另一方面加紧了朝廷对国家主力军禁军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变了唐以来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国家对武器制造业的集中管理。>北宋王朝在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专门生产各类刀枪甲具和远射兵器。>南、北两作坊:设在汴梁的兴国坊,主要制造各种铠甲、刀、枪等兵器以及兵幕、甲袋等装备;太祖开宝五年,诏分作坊为南、北作坊”掌造兵器、戎具、旗帜、油衣、藤漆、什物之器,兵校及工匠在仁宗天圣年间高达7931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诏“改南、北作坊为东、西作坊,其使副名额亦然”。>弓弩院:专门负责远射兵器的生产,制造各种强弓劲弩和各类箭支。设立于太祖开宝元年(968),掌造弓弩、甲胄、器械、旗、御镫等物,以诸司使、副使2员监领,有兵匠1024人。造箭院是在旧有南、北造箭库的基础上,于真宗咸平六年(1003)合成一体的,隶属于弓弩院,有三班及内侍2人监造,有工匠1071人。真宗天禧四年(1020),诏“南、北作坊之西偏舍宇为弓弩造箭院”。> >作:在南、北作坊以下,还有更细密的分工,分为51“作”,每一作专门负责制造一类产品,如“铁甲作”“马甲作”等等。> >两作坊的工匠多达七、八千人。>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军器制造机构,如:军器局,广备工城作等。

相关参考

兵器百科 美国M16突击步枪

美国M16突击步枪M16是由阿玛莱特AR-15发展而来的突击步枪,现由柯尔特公司生产。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步枪之一,也是同口径中生产数量最多的枪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武器。研

兵器百科 英国斯登冲锋枪

英国斯登冲锋枪斯登冲锋枪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最多的武器之一,其特点是制造成本低,易于大量生产。研发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军没有制式冲锋枪,因此只能从美国购买汤普森冲锋枪。但是正如前文所说

兵器百科 俄罗斯PPSh-41冲锋枪

俄罗斯PPSh-41冲锋枪PPSh-41冲锋枪(又称“波波莎”冲锋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苏军步兵标志性装备之一。研发历史在

兵器百科 通用(GMC)DUKW 两栖卡车 美国

通用(GMC)DUKW两栖卡车美国通用(GMC)DUKW353两栖卡车美国DUKW又名“DUCK”,中文意为“鸭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6轮两栖卡车,它是从GMCCCKW353

兵器百科 He 111轰炸机

He111轰炸机He111轰炸机是一种中型轰炸机,其独特的机鼻令它成为德国轰炸机部队的著名象征。二战初期,He111轰炸机是德国空军轰炸机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机种,在1940年以前的战役中损失极少。直到不

兵器百科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中制造数量最多的轻型坦克,也是二战中使用最广泛的轻型坦克之一,除装备美国陆军外,还提供给英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该坦克车体前部和两侧装甲板为倾

兵器百科 俄罗斯“奥萨”级导弹艇

苏联/俄罗斯“奥萨”级导弹艇“奥萨”级导弹艇(Osaclassmissileboat)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导弹艇,堪称有史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导弹艇,总产量超过400艘。除苏联海军使用外,还广

兵器百科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舰队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吸取了美国以往航空母舰的优点,舰型为“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兵器百科 “克利夫兰”级巡洋舰

“克利夫兰”级巡洋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是美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轻型巡洋舰,也是美国在二战中参战最多的巡洋舰。该级舰一共建造了27艘,其中有3艘在二战后建成服役。“克利夫兰”级巡洋舰的设计完全摆脱了各类

兵器百科 俄罗斯“科特林”级驱逐舰

苏联/俄罗斯“科特林”级驱逐舰“科特林”级驱逐舰(Kotlinclassdestroyer)是苏联海军最后一级也是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传统驱逐舰,一共建造了27艘。首舰于1953年3月开工,195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