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太平军被清军围困,他们是如何解决城内粮食短缺问题的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若我是万千繁星其中一个,你便是我的星轨,使我昼夜不知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太平军被清军围困,他们是如何解决城内粮食短缺问题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太平军被清军围困,他们是如何解决城内粮食短缺问题的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打击了清朝的根基,这发生在1850年前后,这个时间正是清朝遭遇第一次鸦片战争,国之根本还没有从这里面缓过来,就又来了这么一起风靡全国的运动,直接让清政府无力还手,所以在前期太平天国节节胜利,早1853年的时候,洪秀全没有趁着这种胜利的局势乘胜追击,反而以天京为都城过期了奢侈逍遥的生活。> >再说现在城内大概有40~45万人需要粮食,城外的粮食又运不进来,所以这个时候李秀成劝天王洪秀全突围离开天京,认为只要天王还在,太平军就可以再次壮大起力量。因为当时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20多万太平军在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带活动。在北方,捻军数十万人正在风起云涌。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洪秀全拒绝了。原因还是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洪秀全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奢侈的生活。>为解决城内粮食短缺,洪秀全用了这个极端的方法。他将没有战斗力并且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女人全部赶出城去。城内年轻的女子分配给太平军的男子,让这些男子来自己负责解决她们的粮食问题,这些女人也知道如果被分配给太平军男子,那自己的命运就完全交给他们了,城内本来就没有粮食了,这样也不会出现什么样的转机,反而会被他们蹂躏而死,所以很多女人不服从这种分配,这个时候洪秀全就下令所有不服者全部杀死,就这样几万的女子没有被饿死,提前被太平军给杀死了,这种办法确实一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也只是一时的,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而洪秀全也在吃了几个月的野草后去世。

相关参考

非洲 1984年非洲粮食问题

1984年非洲粮食问题1984年,非洲出现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粮食短缺,有36国发生粮荒,共缺粮近800万吨,有1.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非洲总人口的1/3。大批人口摄取不到足够的热量,造成营养不良,老

转基因食品有什么危害

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专题】转基因食品【专题】转基因食品(2)优点:1.解决粮食短缺问题。2.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3.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4.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5.增加食物种类

安庆是如何被淮军攻克的

1860年夏,清军围攻安庆。洪秀全调陈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以解安庆之围。次年西征失败,陈玉成回救安庆,并派兵入城助守。太平军和清军各派援兵,双方层层交战。9月因太平军城外援军失利,城内弹尽粮绝,安庆

红军过雪山草地粮食成首要难题 红军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我们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爬过不少雪山,草地也走过三回,雪山和草地都在川西北,环境非常恶劣,都是一些粮食都不怎么长的蛮荒之地,所以粮食供给成了首要难题。尽管问题很严峻,但红军并没有被打倒,还是

48年解放军围困长春 城内出现卖人肉惨剧

“长春是在没有多少战斗的情况下慢慢地陷落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记述道,“二十万老百姓早已陆续溜出城,通过火线出去了。人民解放军收割了郊区的庄稼,并为附近农民运送庄稼提供了三千辆大车,城里颗

历史军事 长春围困战为什么会出现买卖人肉的惨剧

到了8、9月份,长春已在山穷水尽的边缘了。军队因长期吃豆饼酒糟,许多官兵得了浮肿病,虚弱得难以行走。各部队指挥官和地方行政长官几乎天天来找我,请求设法解决粮食、燃料之急需,我为此焦急得食不甘味,席不安

历史人物 陈玉成被清军围困山顶 已经到弹尽粮绝的时候为什么将仅剩的干粮喂了狗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它也没有逃脱既定的宿命,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清末慈禧掌握大权的时候终于是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了。当时的清政府,外有强敌,内有祸乱,简直就是处在了风雨飘

威海战役为什么丁汝昌不迎战

丁汝昌,是清朝海军著名将领,为李鸿章创办中国水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幼年生活贫困,少年的时候跟随潮流加入了太平军中。后来安庆大营被湘军围困,丁汝昌与其首领带领三百多人投降清军,调转矛头攻击太平军。在攻

历史人物 明朝皇帝引进美洲玉米解决饥荒问题,首先传入广西,人口增长两亿

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有人说是元朝,也有人说是明朝。玉米是当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名称也很多,有叫番麦、玉麦、包谷、捧子、珍珠米等。还有一种说法,把玉米称之为六谷,言外之意就是玉米属于我国

洪承畴用兵特点被掌握 松锦之战的责任不在崇祯

...意批评指正、拒绝谩骂。崇祯13年4月,后金军(这时应叫清军了)围困锦州开始,先是外围据点陷落,然后被清军掘壕围困,明守将祖大寿仿佛又见一个大凌河的惨剧要开始,赶紧派人突围求救。明廷调兵号称13万集宁远(今辽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