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Posted 皇后

篇首语: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侍卫叛乱、闯进后宫杀人了!这让习惯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紧张,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吩咐严守宫门,保护仁宗,又派心腹去调救兵、预备救火——这一点非常聪明,正是她的预见,叛贼们纵火烧宫的计划流产了。>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这一夜之后,曹皇后在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形象。>第一次变法的旁观者>宋仁宗有三个皇后:第一个郭皇后,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死,他就找个理由把皇后废了,第三个是深受宠爱的张贵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为后;而真正陪伴了他大半个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后曹氏。>在北宋,许多皇后和妃子系出平民。曹皇后的出身,可以说是非常高贵了——她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大多数时候,她温柔简朴,最喜欢的活动是带着宫女妃嫔,在宫里种点庄稼,采桑养蚕。唯有“夜半平宫乱”,才显示出她将门之女的非凡胆识,令宋仁宗大为佩服。>有个显赫的娘家,对皇后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外戚干政,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曹皇后饱读史书,不愿重演历代皇后家族的悲剧。终其一生,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连对亲弟弟曹佾也不例外。册封皇后的当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辞谢皇帝的封赏:“我既然成了皇后的亲属,就不应该再受恩典了。”另一个亲戚曹仪也自请辞去军职。>>在朝廷,曹家没有一个高官,在后宫,皇后没有争过一次宠。张贵妃仗着得宠,越礼提出要借皇后的仪仗出游,而曹皇后并不介意。得意忘形的张贵妃回宫后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气,狠狠地训斥她扰乱礼仪。>可一旦涉及到国家问题,曹皇后就十分主动。“夜半平宫乱”过后不久,闰正月十五,仁宗兴致勃勃,想在宫中再张一次灯,重温“灯火阑珊处”的元宵气氛。而曹皇后觉得这样做一来铺张浪费,二来百姓会有闲话,于是便据理力争,再三劝阻,让仁宗取消了计划。多年以后,她对孙子宋神宗回忆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时,说道:“我以前听到了民间的疾苦,一定会告诉皇帝,仁宗皇帝听了我的话,也常常会颁发赦令。”>轰轰烈烈的范仲淹“庆历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开始了。此时,曹皇后提出过一些反对意见。但总体上,她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清醒。大变法带来的人心动荡,新党和旧党的激烈论争,丈夫作为皇帝如何驾驭朝局,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成为日后她极力纠正宋神宗变法的经验之源。>脆弱皇权的保护者>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继位。>然而,这一次皇权交接,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顺利。仁宗无子,继承人空悬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涌动,各有人选。自幼被曹皇后领养在宫中的赵曙,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边缘。即使仁宗晚年,决意立他为储,可其位子也并不稳固。英宗赵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随时可能动荡起来的政局,却因为两个人得以平稳过渡。>一个是宰相韩琦;另一个,就是刚刚升为太后的曹氏。>仁宗死时,曹皇后就在他身边。众人嚎啕大哭,她忍泪而起,下令封锁死讯,宫廷上下都装做仁宗在世的样子。>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韩琦奉命进宫。两人安排好一切,才公布仁宗驾崩、英宗即位的消息。>但事情还没完,英宗就病了。>这个在皇宫中战战兢兢十余年的新皇帝,终于不堪长期心理压力,精神失常了。仁宗大殓当天,他神智不清地呼号奔走,不能成礼。韩琦没有办法,只得向曹后建议垂帘听政,主持大局。>与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不同,曹后深受丈夫的影响,“天下计不从一人出”。大臣有疑而不决的事请她定夺,她会召集众人商议。垂帘,对曹后来说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责任。>垂帘一年,朝政井然,两朝交接平稳渡过。英宗康复后,她才得以还政,重新隐居深宫。>第二次变法的平衡者>纵观北宋历史,后宫女性真正发挥政治作用,都是在成为太后之时。>身为母亲,曹后是悲伤的。英宗在位四年,就一命呜呼,短暂得让人觉得曹后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徒劳。然而,英宗皇位的确立,为年轻锐进的宋神宗铺好了一条路。神宗是英宗的独子,没有竞争当继承人的压力,又得到了祖母的悉心栽培,他心中有万张蓝图,渴望创造一个盛世强国。>曹后目送心爱的孙子走上皇位,本来十分欣慰。但没过几天,她就蒙了——自己一手培养的孙子,竟和当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决意厉行变法。>>此时,朝中还有不少“庆历新政”的老臣。但是这一批人,已亲身经历了那一轮激进改革的痛苦和后来仁宗长期温和路线的成效,所以,王安石更加激进的变法方案提出之后,反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宋神宗和王安石陷于空前的孤独,他们不得不另选一批新人。但这些人中,不乏有钻空子,捞油水的,或为走捷径,爬仕途的。由此,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陷入了困境——不少大臣反对,有的百姓也反对。>王安石喊出了石破天惊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开了一场关于“国是”的争论。这场争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廷成了“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声音。>深居后宫的曹后,最担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变,对国家的影响是一时的;政风的改变,却有无穷后患。她终于出面:“新法有其弊端,现在民间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难道皇帝不该想想吗?”动情处,她声泪俱下。>政策上的劝说宣告无效,曹后转而致力于人事问题,以此维系朝政的平衡,不至于出现向改革派一边倒的情形。>1079年,在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因反对变法而被贬黜之后,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了,苏轼因诗中有不满改革的句子而获罪。>是年冬天,弥留之际的曹后,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对我说:‘皇后,我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现在苏轼入狱,你怎知不是仇人中伤呢?就算他的诗有所不妥,也只是小过错,不可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苏轼由此得以保全。>与此同时,对已成众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后也叮嘱神宗:“王安石的确有才学,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爱惜人才,不如让他暂时离京外任。”>言毕,曹后病逝于开封,改革大幕落下了。>曹后一生,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身为女子,她的角色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时,深宫中的曹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着的人才。这样的远见,让后世无法忽视她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六年之后,宋神宗也抱憾而亡。哲宗即位,祖母高后垂帘听政。北宋没有第二个曹后,高后不是一个具有宽大胸襟和冷静头脑的人,她全面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变法大臣一律被贬。后来,哲宗亲政,叛逆的小皇帝又全盘反对祖母,要全面恢复王安石新政,但北宋也没有第二个王安石。一来二去,北宋朝廷上再也听不到不同的政见,只有不断加深的党争和一遍一遍被修正的“国是”。>亡国的钟声,已经慢慢敲响了。

相关参考

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

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  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侍卫叛乱、闯进后宫杀人了!这让习惯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紧张,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吩咐严守宫门,保护

历史人物 孟皇后是谁

宋哲宗之妻孟皇后极具传奇色彩,她曾经两次被废,却在宋朝面临重大危机时挺身而出,两度垂帘,在靖康之乱后支撑起赵宋王朝的残局。>>孟皇后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宋哲宗

历史人物 两次被废黜却又两度垂帘听政,揭秘昭慈圣献皇后的传奇一生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元祐皇后。此人就是北宋的昭慈圣献孟皇后,也被称作元祐皇后!宋哲宗统治初期,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随着宋哲宗逐渐成年,太皇太后高氏“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其中就包括

宋朝 宋代·章献垂帘听政

章献垂帘听政刘皇后是益州华阳人,为真宗皇后。刘皇后在襁褓而孤,蜀人龚美携之入京师。年15岁时,真宗当时为襄王,纳于潜邸。襄王乳母秦国夫人性格严整,将此事告于太宗,太宗遂令襄王斥去,襄王不得已,置之于王

宋哲宗孟皇后为什么被废 孟皇后三立两废的传奇人生

  孟皇后  元皇后孟氏是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她的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她曾两度被废、两度复位、两次被迫垂帘听政。孟皇后,一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一肩将宋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 

历史人物 诚孝章皇后为什么拒绝垂帘听政

大臣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被拒绝她是不敢还是不愿,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奇观。自战国、汉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现了宣太后、赵太后、吕后、

元祐孟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元祐孟皇后是宋哲宗第一位皇后,她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孟皇后曾两度被废却又两度复位,还在国家危难之际垂帘听政,让北宋顺利过渡到南宋。此后宋高宗赵构主动禅位,年仅3岁的宋简宗继位,孟皇后不得不再次垂帘

历史人物 元佑皇后

  元佑皇后(1073年―1131年)[1],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佑孟皇后,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

历史人物 在宋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后,一生跌宕起伏,最后竟因祸得福

在宋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后,她历经四朝,一生三次被立,两次被废,前后被打入冷宫近三十年,最后竟然因祸得福,两次垂帘听政,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赵宋王朝,帮助宋高宗完成了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这个被宋皇室遗弃却

历史人物 刘娥简介 宋真宗与皇后刘娥 刘娥貍猫换太子 刘娥垂帘听政

  中文名:刘娥  籍贯:太原  性别:女  出生年月:公元968年  去世年月:1033年  职业:皇后  丈夫:宋真宗www.cha138.com  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  刘娥是宋真宗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