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盛对姜维的评价 怎么评价孙盛

Posted 智勇

篇首语: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孙盛对姜维的评价 怎么评价孙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孙盛对姜维的评价 怎么评价孙盛

孙盛曾任秘书监、给事中等职,人称“孙监”,封爵吴昌县侯,曾随从桓温灭成汉、击败进犯的李福,颇有功绩。世人赞他博学强识,“孙盛谏止于内,必再乱天下矣。” 孙盛对姜维的评价孙盛评价姜维: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怎么评价孙盛>刘勰《文心雕龙》:孙盛、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房玄龄等《晋书》:①令升、安国有良史之才,而所著之书惜非正典。悠悠晋室,斯文将坠。”“②干孙抚翰,前良可拟。>余知古:温在镇三十年,参佐习凿齿、袁宏、谢安、王坦之、孙盛、孟嘉、王珣、罗友、郗超、伏滔、谢奕、顾恺之、王子猷、谢玄、罗含、范汪、郝隆、车胤、韩康等,皆海内奇士,伏其知人。>唐庚:孙盛以刻薄之资,承学于草窃乱贼之世,性习皆恶,故其论议类皆如此。夫‘见牛未见羊’,孟子所谓仁术,何名为偏宥哉!使盛为廷尉于魏文之时,则歆当以私馈盗施诛矣。东晋之不用盛,不为过也。

相关参考

评价一下姜维的历史地位?

近来多听到有些朋友诟病姜维,说姜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以连年的兵灾祸乱了本就地寡人稀后汉蜀国,而且似乎就是姜维造就了蜀国的衰败,姜维俨然成为了历史的罪人,市面上为曹操、诸葛亮、刘备,甚至是奉先发难的人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在正史中什么样?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在正史中什么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姜维虽然厉害,但并没有《三国演义》中说得那么厉害。《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

蜀国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谁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

历来的姜维厉害吗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

孙盛为什么仅凭一件事就预言曹魏王朝的短寿

话说古代的人一般都比较迷信,特别是当权者,更是信奉神灵护佑。如果有人敢口出狂言说自己短寿或自己的王朝命不久矣,岂不是要酷刑伺候,五马分尸都不为过。可是就有智者敢以小见大,一斑窥豹,很不幸的是还真应验了

历史人物 蜀汉奇才姜维,在历史上他受到重用了吗

姜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姜维因缘际会投降诸葛亮,从此之后,姜维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追随了这位历史上的名臣之后,诸葛亮对姜维是非常看重的,更是认为姜维属于不可多得的人才。追

历史人物 蜀汉名将姜维生平简介与历史评价 姜维怎么死的

    姜维,字伯约(公元202~公元264),三国时期蜀汉帐下名将。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

历史人物 尊重历史 不屈服权贵拒绝篡改历史

孙盛作为东晋中期著名史学家,尽管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但是学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孙盛年少时便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曾经与殷浩辩论抗衡,对待历史更是尊重不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孙盛的故事。孙盛的故事南北做

历史人物 曹真历史评价 曹真人物生平 曹真人物简介 曹真的死因

  中文名:曹真  别名:秦真  国籍:汉末三国  民族:汉族www.cha138.com  出生地:沛国谯县  官职:大将军、大司马  主要成就:大败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大破吴国孙盛,击退蜀汉诸葛亮

扭转乾坤之奇谋,却落误国之骂名

自古以来,人多喜以成败论英雄。正如:邓艾胜,人多颂;姜维败,人多损;诸葛亮北伐无功,人言其一生太过谨慎;姜维计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险。尤其对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贬损者甚众,认为此谋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