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90高龄老农,遵从父亲一句遗言,为英雄守墓70年

Posted 老农

篇首语: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90高龄老农,遵从父亲一句遗言,为英雄守墓70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90高龄老农,遵从父亲一句遗言,为英雄守墓70年

一位憨厚老实的农民,一个真正的老英雄。他遵从父亲遗言,心甘情愿为曾经的远征军将领,守墓70年!他守护的不单单是一个空洞的躯体,而是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同时,守护的也是那一份民族情与赤子心。终究,黄天不负有心人,苦苦的等待,终于在90高龄的时候,老农等来了守护将领的后人。多年的守墓人,由年少到如今风烛残年,好在没有留下遗憾。而他,就是董接林。

老农董接林,出生在云南施甸县的由旺镇。少年时候的他,因为还是处于战时,所以远征军们的战争,那些醒目的血泪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更是认识了那一生所要守护的重要的将领,一个医术界的传奇人物。

在1942年抗日期间,日本军队第18师团功进攻滇西,为了阻止日军的步伐,中国的战士们远赴缅甸,组成了远征军,势必要守住这份净土。之后,在1944年的6月份,10几万的远征战士进行了绝地大反攻,著名的松山战役也由此打响。战斗之后,伤亡惨重,为方便对士兵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第260团的军医郑发平和他的助手便直接在战线附近的村落安营。而这里,也正是由旺镇这边。

郑发平,是陕西华县人,就读于医科大学。因为热爱医学,又赶上战争年代,所以想力所能及的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这个人心肠很好,为人谦逊,医术方面更是精湛,所以一众战士与民众都十分喜欢这位谦逊的军医。

而那时,还是少年的董接林便已经跟郑发平熟识了。在老一辈父老的交谈中,董接林也是与他熟络了起来。在夜晚寂静时候,虽然郑发平是热血儿郎,但仍旧止不住思念远方妻儿老母的心情,所以也是时常与董接林这个小少年倾吐心事。更是用毛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诗,聊表思念。“人在外面心在家,为了抗日打天下,夫妻老母难相见,要等何时才团圆?”作为守墓人,这首诗也是被董接林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战争是残酷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1944年7月15日,天气阴沉沉的,空气中充斥着火药的味道。此时的郑发平,接到了长官的指令,要求他奔赴第一线抢救伤员。而在松山主峰,漫山遍野的伤病,一时之间哪里能救得过来。可是,郑发平一点牢骚都没有。即便再缺人手,依然尽职尽责。不停歇,救治伤员。可是战斗一直在持续,终于伴随着一颗无情的炮弹,郑发平与一旁的伤员一并被击中,昏厥了过去。等到众人赶到,对其进行救治时,却发现早已无力回天了。

年仅28岁的郑发平,牺牲了。赶来的民众无不嚎啕大哭!战争过后,随行的将领们,他们将郑发平安葬在了董接林家中的玉米地中。并且拜托董接林的父亲照顾郑发平的墓地。就这样,守墓人的担子落在了董接林的父亲身上。

几年过后,董接林已成壮年。但是,年迈的父亲却是扛不住岁月的打磨,终究也是离他而去。只是,父亲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要求董接林为郑发平继续守墓,若是有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的家人。而董接林告诉自己父亲,:“即便您不嘱咐,我也一样会一直守护下去的。”

然而,处于当时的年代,没有电话,通讯不变。交通也没有现在发达,茫茫人海,“被动”的找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流逝,直到2017年,董接林的事迹被一个学者得知,然后这个学者在网上发布了信息,这才在网上传了开来。

这样的事迹一经发出,数百万的群众立刻加入了搜寻的队伍。人多力量大,也不负这份热心!终于,郑发平的家人找到了!郑冬香,郑发平的女儿,此时也已经年过七旬。当郑冬香被告知父亲的消息时,整个人哭成了泪人。

曾经,父亲投笔从戎。年幼的自己,几乎还不懂世事。母亲带着自己苦苦找寻,可是没有半点消息。直到母亲去世,都仍旧没有父亲的音讯。但是现在,她找到了。

七旬的郑冬香和90高龄的董接林手掌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而随行的子女也都直接跪在了地上,感谢董接林一家的守护之恩。董接林于这些子女而言,无疑是他们的另一个父亲。他不仅仅是一个老人,更是一个要受人敬仰的英雄。这份赤心,这种民族魂,在他身上,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九大英雄之秦琼,70高龄举石狮子累死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秦琼之父曾任北齐时期的咸阳王录事参军。隋大业年间,秦琼效力于隋将来护儿帐下,因其志向高远和勇猛强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后,来护儿曾派员专程到秦琼家吊唁,全军上下

历史人物 司马懿到70高龄才“篡位”,他在等什么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司马懿的故事。东汉末年自从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天下大乱,英雄逐鹿争霸,动乱了近百年,只到晋朝的建立,天下才三合一

为了一个承诺,农民为军长守墓40年无悔,80岁终盼得英雄后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从未中断过文化传承的文明,仁、义、礼、智、信一直是我们是我们做人的基准。早在西汉儒家的礼记中,就开始大力弘扬诚信,诚信更是被看作有德之人所必备的一种品质。而在1941年,一个

历史人物 90高龄仍娶17岁少女

在四川军阀中,原国民党陆军上将、20军军长杨森与重庆渊源最深。上世纪20年代初,重庆为四川省省会,刘湘任省长,杨森任重庆商埠督办。1947年至重庆解放,杨森任重庆市长。今市少年宫地址便是解放前的杨森公

为了一句承诺,这个家族为曾经的主人守墓八百年,至今风雨无阻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经过电视剧的改编之后,更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这主要在于其中演绎了很多关于盗墓、考古和文物的故事。盗墓,从古到今都是层出不穷的,人为的这种盗取行为,让

因为何事老帅朱德不顾90岁的高龄“挂甲出征”

核心提示:1976年1月,周恩来去了,邓小平又受到批评,同时毛泽东那里又报来病重的消息,“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骤然加剧,朱德心急如焚。在这历史斗争的紧急关头,他本来无力的双腿硬是站了起来。他再一次作出

世界历史 此人400年前被骂卖国贼,如今成为民族英雄,下属为其守墓至今

古代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世界,成为文明中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无数先烈、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牺牲,他们死后也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值得我们永远守候。下面这户人家守候一个古墓长达387年,古墓里面埋葬的是一位

王二小本不姓王,13岁壮烈牺牲后,儿时同伴为他默默守墓58年

在河北省涞源县刘家庄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块特别的石头,当地人称之为“血色石”。这块石头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这块石头是由英雄的血染红的。那么染红这块石头的英雄是谁呢?他叫王二小,他的英雄事迹,很早就被

宋朝历史 70岁高龄仍要赴边疆任职

 北宋官员“退休难”:70岁高龄仍要赴边疆任职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

秦始皇陵真正的守墓人,二十年一轮回,太过强大只能隐姓埋名

古人不仅讲究死后厚葬,还有守墓人专门为其守墓。当然这主要针对皇帝或者一些国家的英雄之类的,才会有专门的守墓人,有的是一个家族,有时甚至一个村庄世代守墓。之所以有守墓人的存在,其实也很简单,一是负责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