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楚国为什么要拉拢廉颇
Posted 贵族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楚国为什么要拉拢廉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楚国为什么要拉拢廉颇
赵悼襄王时期,赵将廉颇受到奸臣郭开的陷害,被赵悼襄王卸职。廉颇不服,驱逐乐乘,后只身逃往魏国。因廉颇是赵国将领,又终日思念赵国,魏王虽然爱惜廉颇的才能,但是却不能放心大胆的任用廉颇。而且,廉颇曾经是赵将的时候,就带领赵军攻打过魏国,魏国在廉颇手里吃了好几次亏。因为以上的两个原因,廉颇在魏国只受到了客卿的对待,并没有发挥实力的机会。
先是有赵国的不信任,后有魏国的不重用,楚国打起了小主意,就是将廉颇迎接到楚国来,为楚国效力。楚国为什么要选择拉拢廉颇呢?
楚国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国,在其他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楚国却是唯一一个跟西周最像的国家,也可以说,楚国就是西周政治体系的翻版。西周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呢?西周时代有何特点?
西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周天子的王权被大大的分散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大打折扣。但是,分封制又是当时的周王室唯一可以选择的政治体系。商朝的时候,分封制就是最为盛行的政治体系,因为商纣王的暴政,诸侯国联合起来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西周就这样诞生了。西周和商朝的政治并没有什么不同,分封制依然盛行,周王室需要分封那些对推翻商朝有功劳的人,他们有的原本就是诸侯王,有的则是对西周的建立有莫大功劳的人,例如姜子牙等人。被分封的这些人就成为了西周的贵族,这些人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连军队也能自行分配训练。周王室原本是为了感谢他们,所以才给了他们贵族的地位和身份,但是权力的诱惑力是十分巨大的,贵族们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一度超越了周王室,威胁到了周王室的存在。
楚国就是从前的周王室的模样,楚王权力虽大,但却处处受到楚国贵族的掣肘。楚国的几大贵族有屈、景、昭三家大贵族,西楚霸王项氏一族也是一个大家族,这些楚国贵族往往拥有堪比王室的庞大的势力,还能够左右朝政和楚王的决策,在楚国朝中掌握着要职。楚王想要顺利的统治和发展楚国,离不开贵族的支持,所以不得不敬那些旧贵族三分。虽然吴起在楚国进行了“半次”变法,但是这次变法并没有完全完成,楚国的旧贵族们在楚悼王死后,联合杀死了吴起,人死法灭,吴起变法也就此终止。可见,正是因为吴起变法损害了旧贵族们的势力,所以旧贵族们才会不管不顾的除掉吴起,就连他们楚悼王的尸体也不管,将楚悼王的尸体和大活人吴起都射成了箭筛子。
楚国的形势多年来一直都维持着这副模样,除了楚国以外的其他六国,几乎都进行了改革变法,国家中的旧贵族势力已经被打击得再也抬不起头,王权大大集中。楚国看到其他国家变得如此强大,自然也想尽办法要发展自己的国家,可是旧贵族势力就想是楚国的一颗毒瘤,拔不掉它,楚国的衰弱病就永远都不会好起来。楚怀王之前,楚国地大物博,占有大半个东南地区,楚国的实力是南方最大的。但是楚怀王之后,秦国大败楚国,楚国被打得只剩下喘气的份儿,实力大大降低。之后的楚国就一蹶不振了,虽然土地众多,但是实力已经不能再称得上是一流强国了。
廉颇是战国时期,秦昭王时代以及秦昭王之后的时代的一大名将,实力自然是不用说,都排上了战国四大名将。楚王惜才,见廉颇在赵国和魏国都不得志,认为自己诚意相邀,廉颇必然感激自己,来到楚国以后也会忠心为楚国效力。但是楚国的旧贵族们的势力实在太大了,楚王虽然招揽廉颇来到楚国,却无法为廉颇提供可用的士兵,所以廉颇才会发出感慨,说想要带领赵国的士兵。
相关参考
赵惠文王刚刚上位,秦国便开始实行东出政策,屡次攻打赵国。赵国廉颇率兵抵抗,多次打退了秦军。后来,秦国学乖了,知道赵国厉害,便联合燕国、韩国、魏国、赵国五国合纵攻齐,齐国被狠狠的打击了一回。在这场各
历史人物 廉颇无法回到赵国的原因 他为什么要到魏国和楚国去呢
赵惠文王刚刚上位,秦国便开始实行东出政策,屡次攻打赵国。赵国廉颇率兵抵抗,多次打退了秦军。后来,秦国学乖了,知道赵国厉害,便联合燕国、韩国、魏国、赵国五国合纵攻齐,齐国被狠狠的打击了一回。在这场各
赵偃就是赵悼襄王,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后几任赵王,是一个昏庸的王。 廉颇是赵国的将领,战功赫赫,被后世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由于受到赵悼襄王的怀疑和排挤,被逼出走魏国,后又被楚国挖走,当了楚国的将军。
赵国名将廉颇为何死在楚国?廉颇去楚国干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人非常重视家乡,认为即便是死在了外地,也必须埋在故乡,称之为落叶归根,人生最后的时间如果能够一直在家乡是一件非常幸运
赵偃就是赵悼襄王,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后几任赵王,是一个昏庸的王。 廉颇是赵国的将领,战功赫赫,被后世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由于受到赵悼襄王的怀疑和排挤,被逼出走魏国,后又被楚国挖走,当了楚国的将军。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时期,十三州包括: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到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交州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生卒年不详,曾担任赵国、魏国以及楚国的职务。在历史上,廉颇是一个“名人”,我们语文课本上至今还有那一篇廉颇给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廉颇从赵惠文王时期就开始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公元前244年,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赵悼襄王为何一继位便要用乐乘代替廉颇呢?难道乐乘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