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简介
Posted 母亲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朱之锡
别名:朱大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义乌
出生日期:1623年
逝世日期:1666年
朱之锡朱之锡人物
(历史lishixinzhi.com)朱之锡(1622~1666),字孟九,浙江义乌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河道总督。
由于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大河不断北决,漕运亦受影响。顺治十五年(1658年)山阳(今淮安)境内柴沟、建义、马逻诸堤并溢,他驰赴清江浦筑堤堵口。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秋汛,发生一次大洪水,河决原武(今原阳)、兰阳(今兰考)、祥符(今开封)及曹县石香炉,泛滥严重。他除饬济宁道方兆及堵筑石香炉口门外,亲往河南境堵塞西阎寨、单家寨、时和驿、蔡家楼、策家寨诸口。他还多次上疏对黄河岁修夫役、料物筹措、修守制度、河员职责和运河的管理运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对整治河运,有不少建树。
朱之锡治河近十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春秋祀祭,民间称之为“朱大王”。生前著有《河防疏略》一书,共20卷。
朱之锡礼义传家承美德
朱之锡的老家义亭镇陇头朱山头下村,坐落在离城西去40里的义乌江畔,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据《梅陇朱氏宗谱》载:“宋绍兴四年,有讳贯,字珍华,因举进士不第,从乌伤县蒲墟(今义乌赤岸村)归隐于兹。”由于祖上性好梅,绕居植之,所以,从前的陇头朱村也雅称梅陇里。
朱之锡的父亲叫朱三凤,从小求读于私塾。当他看到年迈的父亲一生劳碌,供养自己在家中读书,感叹地说:“吾不忍老者勤而少者逸也。”于是,朱三凤毅然丢掉手中的课本,跟父亲一道朝暮负戴,风雨犁锄。后来,家中生活稍有好转,父亲就叫朱玉凤前往燕京投靠一官吏人家。从此,朱三凤就携眷在北京经商。
由于朱三风为人忠善,讲信用,因此,生意越做越兴隆,日渐殷富。但是,朱三风并不是一个仗钱自喜、视钱如命的守财奴。每当遇到穷困潦倒之人,他都会悉心救济,慷慨解囊。明天启三年(1623)农历十二月初七,朱之锡出生在北京。他从小聪明绝伦,与众不同。他的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京城名师,为之训导。每当朱之锡读书空闲之际,父亲就坐在一旁,娓娓不倦地讲述祖辈生活的艰辛,历代名人成才的磨难,教诲他为人之道。有时,小朱之锡也贪玩,朱三凤看到就声色俱厉,直面训斥,甚而棒棍相加,很少有宽容的时候。母亲沈夫人虽是名门闺秀,但却持家节俭。她自从嫁给朱三凤后,对两位古稀之年的公婆服侍周到,贤慧有加。朱之锡少不懂事,她就守坐在一旁,亲自督促朱之锡诵课习文。如果儿子深夜背书还不精熟,她就彻夜不睡,一直守着朱之锡陪读。
明崇祯十年(1637),朱之锡15岁。京城生意惨淡,家境也日渐衰落。因爷爷去世,朱之锡举家迁回到陇头朱老家。朱三凤不得不重操旧业荷锄耕种,母亲则在家中机抒针织。为使朱之锡能读书成才,母亲“脱簪珥形以资脯修”,卖掉身上的金银首饰、玉镯等贵重物品供儿子读书。面对世态炎凉,朱之锡读书更加勤奋了。
朱之锡求学异常刻苦,连风雨交加的日子也照常早出晚归,天黑后,母亲总是倚窗远望,等待儿子回家。朱之锡资性颖悟、聪明过人,经史过目不忘,“日课十余艺”,提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朱之锡在南归家乡的当年,就经过了县乡学的童子试,考中秀才。尔后又整整10年寒窗苦读。顺治二年(1645)赴北京,以首科荐举。第二年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天子亲策于廷的殿试后,年仅24岁的朱之锡就中了清朝第一届进土二甲第八名,选为庶吉士。朱之锡在任期间,父亲朱三凤在家书中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奉行耕读之风。今天你有幸功名成就,食禄于朝,跟随皇上,恩宠有加,在朝中千万要谨慎从事,小心做人,不要居功自傲,有奢侈欲望。别让我老人在家里替你担忧,除了这些,我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朱之锡把父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始终没有忘记。
相关参考
朱之锡朱之锡担任过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资政大夫等,他治水有道、治官也不差,在他担任河道总督的多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水患。朱之锡的主要成就>他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任职期间
朱之瑜朱之瑜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因他曾三次被皇帝特征而被称作“征君”,被誉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余姚四先贤”之一。那么朱之瑜的学术主张有哪些呢?朱之瑜简介>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
靳辅治河靳辅(1633—1692年),辽阳人,字紫垣,隶汉军镶黄旗。清初,黄河多次决口,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患。康熙皇帝把消灭三藩、治理黄河、运河漕运的畅通,视为亲政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而运
康熙皇帝直接掌握国家大权以后,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治理黄河。明末清初,兵荒马乱,修黄河的事没人过问。结果,本来就很容易出事的黄河,泥沙淤塞,泛滥成灾,越发不可收拾了。黄河一发大水,漫漫黄汤铺天盖地而来
·朱之悌朱之悌,林木育种学家,毛白杨专家。对毛白杨育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毛白杨天然花粉中存在的染色体不减数2n花粉进行回交,辅以花粉种子辐射等技术,选育出了人工异源和天然三倍体系列新品种,使毛白杨达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史学家、教育家朱舜水简介,朱舜水墓为何在日本
人物生平绝意仕进朱之瑜生于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即公元1600年11月17日),卒于明郑永历三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未时(即公元1682年5月23日),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曾祖名诏,号守愚。祖父名孔孟
朱之琏(?-1730),字商玉,号苍岩,满清政府称其为明朝皇室后裔,但字辈与明朝皇室不符合,恐怕为远支或易名。雍正二年12月被清世宗封为一等侯,往江宁、昌平致祭,世奉明祀。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十四年八月
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大臣,泽被千秋的他去世后不仅万民哀悼,连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为他亲自写了祭文,老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每逢水患,便去祭祀。获此殊荣的这位人杰,就是清代名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幼年继位的他被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指定了四大辅政大臣,在其亲政之前辅佐康熙帝处理朝政,这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这其中有一个极为终于清廷的人,但是最后却惨死于错
清朝名臣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后人有谁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于成龙是山西吕梁籍历史名臣,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三次被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