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官员陈名夏简介
Posted 吏部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官员陈名夏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官员陈名夏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陈名夏
出生地:江南溧阳
出生日期:1601年
逝世日期:1654年
职业:官员
字:百史
朝代:明末清初
(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陈名夏生平
陈名夏,明崇祯十六年(1643)杨廷鉴榜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复社名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户兵二科都给事中。陈名夏好诗文,曾在山东、河北等地游学。喜结天下名士,为诸生时已名重天下。北京城破前十天,陈名夏建议召集山东义勇救援京师。京城陷落之日,上吊自杀未果。王姓山西秀才力荐名夏加入大顺政权,入宏文馆(翰林院)。福王时,因降李自成定入从贼案。
降清后,保定巡抚王文奎推荐,复原官,超擢吏部侍郎。顺治八年,张煊弹劾他“结党营私”,陈之遴奏劾他“谄事睿亲王(多尔衮)”。顺治十一年(1654)因倡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为宁完我所劾,第二天三月初二中午,顺治帝亲自讯问,侍臣当众宣读宁完我的劾奏,不等侍臣读毕,名夏极力辩白。帝大怒:“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命陈名夏跪着与宁完我对质。三月初三刑科右给事中刘余谟、御史陈秉彝替名夏缓颊,双方争执不下。刘余谟喋喋不休,帝为之大怒,下令将其革职,审讯继续进行。陈名夏被转押吏部,至十一日吏部主张论斩。十二日,改绞死。临死前向门客柳生说:“我色竟不动也。”顺治得知其伏法后,“悯恻为之堕泪”。陈名夏之子陈掖臣被押到北京,杖四十,流放东北。
陈名夏死后,是年冬天顺治帝游南海子时,曾向冯铨称美陈名夏,说:“陈名夏多读书,问古今事了了。即所未见书能举其名。”冯铨则回答:“陈名夏于举业似所长。余亦易见。”谈迁说他“性锐”,然“肮脏”,好为名高。著有《石云居士文集》十五卷。
陈名夏陈名夏案
综述陈名夏是当时清廷中南方籍汉族官僚的首领,因此,陈名夏案也称“南党案”。此案的背景比较复杂,在幕前直接出力的人主要是属于“辽东旧人”的汉军旗官宁完我和属于“北人”的北方籍汉官刘正宗,他们指责陈名夏的主要罪名是勾结朋党,擅权乱政。这也并非完全诬陷。清初“南人”、“北人”之间的朋党之争,源于明末党争,入清后仍然“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一直明争暗斗不断。陈名夏作为南党的首领自然不免结纳人才,“所推毂南人甚重,取忌于北”,而他的为人,“好为名高”、“性锐虑疏”、恃才凌人,四面树敌,与“北人”、“旧人”,甚至入清后才出仕的新一代汉人官僚矛盾日益激化。但是陈名夏最终被杀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他过深地卷入了满洲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不自觉地成了皇帝的绊脚石,因此尽管福临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一再宽恕他的罪过,到底还是决定借他的人头,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对象,不限于南北,也不限于满汉,凡是朋党勾结、希图擅权专政的满汉贵族与大臣都在儆戒之列。“南党”也好,“北党”也好,还有所谓新人和“旧人”,都不过是棋子罢了。
张煊案陈名夏在政治上颇善投机,初到清廷就曾经大胆劝说多尔衮篡位,虽遭拒绝,却也因此受到多尔衮的青睐,被破格任命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顺治五年,六部初设汉尚书,陈名夏就被授为吏部尚书。他与多尔衮手下的红人谭泰关系密切,多尔衮死后,谭泰不但没有被追究,还出任了吏部满尚书,煊赫一时,“名夏附之乱政”。另一方面,谈迁也提到陈名夏与索尼的关系很不错,甚至暗示如果顺治十一年审判陈名夏的时候,索尼在场,陈名夏的下场或许不至于这么惨。索尼素不附多尔衮,与谭泰虽然同是黄旗大臣,但早已分道扬镳。谭泰效忠多尔衮,索尼却忠于福临,可算政敌,陈名夏却能得两人欢心,倒也不容易。
陈名夏努力结交满洲权贵,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回报,张煊案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顺治八年五月,候外转御史张煊认为当时的吏部尚书陈名夏、都察院左都御史洪承畴和礼部尚书陈之遴在甄别御史的过程中,处置不公,上疏论陈名夏十罪二不法,其中也涉及洪承畴和陈之遴。福临当时出猎在外,将此事交给了巽亲王满达海,满达海召集诸议政王大臣,逐条审理,认为张煊的控告属实,于是将陈名夏和洪承畴羁押在台基厂,派兵看守,另派急使向福临奏报。没想到谭泰却亲自赶到福临的驻跸之所,向福临力证张煊所奏不实,以求为陈名夏翻案。听了谭泰的辩护,福临回京后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侯大臣廷议此案,谭泰“咆哮攘臂,力庇党人”,议定入奏时,福临看见陈名夏所涉罪行很多,相当惊讶,这时又是谭泰“挺身”至福临面前,谎称全是张煊诬告,并且都是朝廷大赦之前的事情,按大赦条款理应不论,陈名夏不但无罪,反而应该反坐张煊诬告之罪。谭泰又故意隐瞒了大臣中的不同意见,让福临误以为是诸王大臣一致同意反坐张煊,因此批准所奏,将张煊处死。
相关参考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顺治初年的南北党争是指以陈名夏为首的“南党”与以冯铨为首的“北党”之间互相倾轧、弹劾的斗争,最终结果是以陈名夏被顺治下令绞死、“南党”势力受重创而结束。南北党争的直接参与者是
蔡懋德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86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崇祯一朝,在抗击起义军之时殉国。 蔡懋德,字公虞,号云怡,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氏,幼时读书,少时则仰慕王阳明的
王家彦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88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为福建莆田人氏,是奎山王氏后裔,字开美,号尊五。 王家彦少时即聪明好学,为人刚正,少有大志,读书十分勤奋。天启元年,乡试中举,天启
张慎言是山西阳城人事,为明朝末年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字金铭,号藐山,也曾入朝为官。他生于公元1578年,去世于公元1646年,万历三十八年入朝为官,刚正清廉,为时人所称赞。 人物档案 姓名:张
明朝人物本名:杨廷筠字号:字仲坚出生时间:1562年去世时间:1627年(历史lishixinzhi.com)杨廷筠人物他曾在北京与利玛窦交往,但没有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随耶稣会士研习天文历算。辞官回
施邦曜是明朝末年官员,浙江余姚人氏,生于公元1585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字尔韬,号四明。 万历四十年,施邦曜参加乡试,取乡试第一名。万历四十七年,入京参加会试,成功考中进士,授顺天府学教授
蔡懋德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86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崇祯一朝,在抗击起义军之时殉国。 蔡懋德,字公虞,号云怡,是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氏,幼时读书,少时则仰慕王阳明的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卫景瑗是明末官员,生于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卫景瑗是明末官员,生于
徐石麒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77年,去世于公元1645年,天启二年中进士,此后入仕为官,官至吏部尚书。 徐石麒是胥山六都人氏,字宝摩,号虞求,原本叫徐文止,后改为徐石麒。天启二年中进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