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赵尔巽简介
Posted 奉天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赵尔巽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赵尔巽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赵尔巽
别名:赵公镶,赵次珊,赵次山,赵旡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44年
逝世日期:1927年
职业:东三省总督、清史馆馆长
主要成就:创办奉天讲武堂主编《清史稿》
代表作品:《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
旗籍:汉军正蓝旗
葬处: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神山村北
祖籍:奉天铁岭
赵尔巽人物生平
赵尔巽生于1844年5月23日(四月初七),卒于1927年9月3日,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铁岭的官宦世家。赵尔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同治年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编修。1903年,赵尔巽初升任湖南巡抚。1904年署理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任时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赵调任中央,后调任四川总督。宣统三年(1911年)6月,赵尔巽任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时,省库空空如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尔巽组织“东三省保安会”,用“会长”的名义代替总督名义,对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赵尔巽蛰居青岛,住在宁阳路。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拥沓至,多居巷中,于是众人又呼为“赃官巷”。赵尔巽曾主编《清史稿》,并与东北王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其儿子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联合国任职,是国际知名人士。沈阳赵尔巽公馆旧址,位于大东区万泉公园正门南侧,现房由区城建局管理。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生平年表
1867年(同治六年)中举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 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
(历史lishixinzhi.com)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7年3月,奉调继岑春宣为四川总督,后由其弟赵尔丰代理;
1907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宣统三年)3月继钖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辛亥革命后息影青岛;
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参政院院长;
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赵尔巽人生经历
从官经历赵尔巽,清史馆馆长,《清史稿》主编。原籍辽宁铁岭,其祖父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任莱州知府,全家定居掖县城里。其父亦在莱州府为官。赵尔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湖北乡试副考官、新疆布政使、山西巡抚、盛京将军、四川总督、东北三省总督等职。
督川时期督川时期奏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一年时间财政裕平
。对凉山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设“平夷局”联络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转督东三省,时值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革命气氛热烈,奉天省革命党人正准备约定时间举义响应,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准备镇压,革命被迫转入地下。中华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被解除职务去青岛隐居。赵尔巽来青岛后住在宁阳路。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拥沓至,多居巷中,于是众人又呼为“赃官巷”。赵尔巽用大量资金在青岛购置大片房产,他在高密路、天津路、海泊路等建了一大批房子出租或出卖,是当时青岛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清史馆馆长1914年3月,赵尔巽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
任以后,聘清朝遗老、著名学者柯劭忞、缪荃荪等100多人,工作人员200多人,名誉职位300多人,组成篡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进值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极为紧张,特别是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对清王朝心怀眷恋之情,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并极尽褒扬之辞。当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赵尔巽个人成就
“国可灭,史不可灭。”这是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前
代灭亡之后,继起的一代即组织人力为前代修史。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迫退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了清史馆,着手编纂清史。1914年3月9日,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批准成立清史馆。馆址即设于北平东华门内,延聘汉军正蓝旗人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馆长。赵尔巽起初不愿就任,袁世凯劝以修清史乃歌颂大清功德之事,正遗老所当效力之处,赵尔巽乃出任清史馆馆长。奉天国民保安会
为了在动荡中稳定东三省局势,免受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赞成共和的影响,赵尔巽与袁金铠等人密谋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在奉天各界代表会议上,奉天巡防军统领张作霖在会场内外密布武装人员,甚至公然掏出手枪压制要求宣布东三省独立、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胁迫代表们就范。赵尔巽在张作霖枪杆子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奉天保安会,他本人“当选”为会长。张作霖保驾有功,当上了军事部副部长,并将所部二千多人开进省城镇慑民众。由于赵尔巽与张作霖这种特殊关系,后来《清史稿》缺乏经费时,张大帅提供了巨额捐款。赵尔巽死后,张作霖根据赵尔巽生前建议,续聘柯劭忞兼代清史馆馆长,委派袁金铠督率刊印、管理经费。奉天保安会成立之後,赵尔巽电告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邀功。这时,控制东三省局势
的赵尔巽与担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保持极为密切的关系。东三省在赵尔巽的控制之下,当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已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之后两个月,最后一个迫于形势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黄龙旗,但他心中的黄龙旗至死也没降下。密谋反对共和
1912年2月清宣统帝宣布退位,赵尔巽的心腹谋士、保安会参议总长袁金铠代赵尔巽草拟的“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在外交上也是只承认大清帝国与各国所订之条约,其他“概不与闻”。随后赵尔巽、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周密策划,对奉天乃至东三省全境的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据当时的报告称:“前后为赵尔巽、张作霖等肆意残杀同胞人达数千以上,及集合各要地进退维谷者不下数万人,乃赵尔巽犹派兵剿捕,日事搜杀,军队所至,殃及妇孺,灭绝人道,至此已极。刻虽赞成共和,实为民军公敌。”为效忠清室而血腥屠杀革命党人和无辜平民的赵尔巽,于1914年受袁世凯之聘,出任清史馆馆长。醉心于恢复帝制的袁世凯想藉清史馆延揽胜朝遗老、山林隐逸之士,争取他们的同情与支持。而赵尔巽则想通过纂修清史,以示不忘先朝隆恩,树起心中的大清黄龙旗。赵尔巽的心腹袁金铠也进入清史馆,“总理史稿发刊事宜”。袁金铠又荐介金梁任校对。这样的建馆宗旨和这样的人事关系,已经决定了《清史稿》未来的政治面貌。
相关参考
《清史稿》 记载清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赵尔巽主编。共五百二十九卷(原本为五百三十六卷)。计本纪二十五卷,共十二帝;志一百三十五卷,共十六类,其中《交通志》、《邦交志》为前史所无;表五十三卷,共十
赵尔巽(1844年-1927年)中国民国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www.cha138.com历任安徽、陜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
清朝末年正蓝旗人赵尔巽出生在官宦人家,他在清朝同治皇帝六年(1867年)年得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做了京官。大约是清朝德宗皇帝光绪四年(1878年),他弟弟赵尔丰到京城来玩,兄弟俩就约了另外两个朋友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有家“鸿记”照相馆。照相馆主人杨远山不仅照相技术好,而且会做生意。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与他相熟。一天,八旗中颇有名气的赵尔巽、赵尔丰兄弟和宝蔡兄弟来到“鸿记”,杨远山亲自给
赵尔巽走投无路,张作霖却舍身救主,初次见面便向其行大礼。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作霖在东北称霸一方,有着东北王的称号,他这一生的故事很是有趣,想必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有胆有谋的大军阀
赵尔巽走投无路,张作霖却舍身救主,初次见面便向其行大礼。下面全榜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作霖在东北称霸一方,有着东北王的称号,他这一生的故事很是有趣,想必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有胆有谋的大军
问赵尔巽之事迹赵尔巽,字次珊,汉军旗人,世居山东泰安。少贫困。清同治甲戌进士,授编修,典湖北乡试,迁监察御史。数疏陈时政,为时所称。出为贵州安顺府,移贵阳。入民国后,袁世凯令修《清史》;洪宪僭号,封“
历史人物 张作霖为什么会拒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提亲?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替儿子提亲,张作霖为何拒绝?背后原因让人敬佩,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东北王”张作霖有六个女儿,个个貌美如花。出生豪门,既是幸运也是悲剧。悲剧的是这六个女儿的婚姻
中文名:袁金铠国籍:中国民族:满族出生日期:1870逝世日期:1947职业:伪满州国奉天省省长性别:男袁金铠–伪满州国奉天省省长 武昌起义发生时,袁金铠向赵尔巽进策,赵尔巽采纳之。当袁金铠得知张榕等
《清史》之概略《清史》馆设于北京,清遗老赵尔巽为馆长。全书凡百册。此书条例,经缪荃孙、梁启超手订。既已出版,后又因措词失当,为国民政府所禁,收回再改,至今尚未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