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章学诚简介
Posted 章学诚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章学诚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朝人物章学诚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章学诚
外文名:zhangxuecheng
别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1738年
逝世日期:1801年
职业:史学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倡“六经皆史”的学说,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峰
(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代表作品:《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章学诚生平经历
章学诚(1738-1801年),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通过长期修志实践和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
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青少年章学诚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成年立志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章学诚曾说: “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因“二三当事,猥以执笔见推”,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相关参考
人物档案 姓名:章学诚 外文名:zhangxuecheng 字:实斋 号:少岩 别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中国浙江绍
章学诚 (1738~1801)清代史学家。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实斋。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少年多病,23岁后应顺天乡试,两试不中,后三上京师又三不中,从学于朱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才中顺天乡
章学诚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作品,其中《文史通义》与《史通》一同被称作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章学诚继承发扬了黄宗羲的浙东史学学派。章学诚作品>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
章学诚像 章学诚(汉语拼音:ZhangXuecheng;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理论家。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实斋,号少岩。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历主定州定武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绍兴)人。虽在41岁时中进士,但一直没做官,靠替人修书做幕客或主讲书院过活。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水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并参加了《常德府志》、《荆州府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
“六经皆史”信乎章学诚《文史通义》曰:“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按章氏之说,盖出于刘氏《史通》,《史通》论史,别为六家二体,《尚书》、《春秋》与焉。此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