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缘何在九一八后大骂张学良误国?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佩孚缘何在九一八后大骂张学良误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佩孚缘何在九一八后大骂张学良误国?
自1891年起,日本就大肆鼓吹“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1895年,首相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提交的《兵制改革》奏文中,明确提出要把“生命线”扩大到中国东北,并由此逐渐形成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1927年在东京召开的“东方会议”制定的《对华政策纲要》,则把“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积极方针”,作为日本的最高国策。会后,田中义一首相在向裕仁天皇密奏会议内容时说:“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握有满蒙权利,乃是第一大关键也。”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侵占朝鲜和中国的台湾、旅大,垄断南满铁路,策划“满蒙独立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衣带血的历史,张学良不知道吗?
1928年夏,日籍台湾人蔡智堪,通过秘密手段抄录了《田中奏折》,将其转交张学良。这是一份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至于日本明里暗里那些紧锣密鼓的动作,通过各种渠道自然也会收集很多。至于什么人和为什么策划了“皇姑屯事件”,杀害了张作霖,最清楚个中内情的中国人,是不是就是张学良了?
那么,这位东北王是如何应对的?
4个字:隐忍自重。
无论日本人怎样挑衅、滋事,都要隐忍、退让,以使其找不到借口扩大事态,以期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在这个世界上赢得平等、尊重。
自1928年7月主持东北军政以来,张学良就着手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官商合办方式投资铁路、工厂、贸易公司,限制、取缔日本人和朝鲜人的非法活动,并取得相当成绩。这当然是对事变的一种从根本上的准备,是比较长远的战略目标,属大谋。隐忍自重,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堪称“忍”之最的内定牺牲关玉衡,也属这种“小忍”。只是咄咄逼人的日本,会因你的“小忍”就放弃它的国策吗?而且,这种“大谋”会不会刺激日本,使其更加迫不及待?
那么,少帅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吗?
准备好了——不抵抗。
缘何不抵抗?——判断错误。
59年后,这位九一八事变的悲剧主角,在台北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
当时我没想到日军会那么蛮干,我以为他们绝不会这么做。我以为日本是要以这种军事行动来挑拨我们,因此我命令不要抵抗。我希望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当日我判断:日本这样做,对它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知道日本真的要发动战争,我会与他们拼命的。
注意,他说的是“当日”。
当日判断错误,以为日军还像以往那样,是寻衅闹事的局部事件,而不是要发动战争,你打我就跑,让你打不着。有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等你觉得拍打得没意思了,不就住手了,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吗?
那么,接下来已经不需要判断了,辽吉两省大中城市及铁路沿线已经遍插膏药旗了呢?
9月6日,正是日本人把“中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步步紧逼之际,张学良在给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的电报中,说:
对于日人,无论如何寻事,我方务需万方忍让,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而在此前的7月8日,在北平副司令部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报中,则称:
如果一旦开战,东北必定要失败。
为什么“必定要失败”呢?因为日本、日军太强大了。
在后来的口述历史中,张学良说:“日本军队厉害,真厉害”,“那人家训练好,装备好”。“日本厉害,日本人的忠是世界第一啊,武士道嘛。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那样,就算剩一个人也打,这是数量上不能比的。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工兵去破坏俄军的铁丝网,他们身上带着炸药,每个兵躺到铁丝网那,这样把铁丝网炸开了,他们真有军人的精神。”
还未开战,先自气馁。
在东北各级官员中,恐日病已经深入人心。
事变后,吴佩孚到北平,在车站见到前来迎接的张学良,怒斥道:“为何不打?”张学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佩孚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没这个“死”字,不敢对日本人说“不”,就对自己人、对部下说“不”。
不抵抗,敌人冲到眼前了,也不能都“挺着死”,就跑。官员跑,军队跑,往辽西跑,在锦州再成立个辽宁省政府。眼瞅着日本人又奔锦州杀来了,再往关内跑。
不光跑,还要讲理。
张学良看准的这个讲理的地方,是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联盟,简称“国联”。
事件发生时,张学良即电话指示荣臻:
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蒋介石也钟情“国联”。他在9月22日的南京市党员大会上说:
此时世界舆论已共认日本无理,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除了期待“国联”惩罚日本、伸张正义,张学良还有“全国抗战论”。
接到荣臻“十万火急”电报后,张学良召集于学忠等高级将领开会时说:
我们军人的天职,守土有责,本应和他们一拼,不过日军不仅一个联队,他全国的兵力可以源源而来,绝非我一人及我东北一隅之力所能应付。现在我们既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这话与判断错误,似乎又对不上茬口了。
有人说张学良曾长期贴身带着个小皮包,里面放着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电报。有人说不是电报是手谕,由其夫人于凤至保管,收藏在美国的保险箱里。西安事变捉放蒋介石,张学良之所以只被软禁,而未杀头,是因为张学良掐捏着蒋介石的命门,害怕电报(手谕)公诸于世,就让人觉得江湖政治淹没了民族大义。
认为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最重要的依据,是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的“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还有9月12日,蒋介石在石家庄会见张学良,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这次和你见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曾公开发声:“自从失掉东北四省,全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少,无不骂我张学良,我何尝不敢打日本强盗呢?上级不许我打,这种隐痛是一时不能对人说的。”
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的上级,自然只能是总司令蒋介石了。
进入1990年代,终于有了谜底。
1991年5月28日,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偕《东方新闻》主编李勇等走访张学良,问及蒋介石是否下手谕令其不抵抗,张学良立即回答: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对《张学良口述历史》作者唐德刚,张学良更是连说5个“不是”:
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不是,不是的!这个绝对不是的,不是事实。
原来如此。
应为一言九鼎,无须再皓首穷经地“考古”了。
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张学良给蒋介石平反,而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异的力量,使得许多当事人健在几十年,因而也就并不复杂的也就是一句话的这样一个问题,60来年后才算得以明了?就像一盆浑水,竟然需要半个多世纪才能沉淀澄清吗?
以国家、民族大义的立场、视角,是不是就简单、明了多了?
这,是不是才是最令人疑惑、忧虑,乃至恐惧、惊骇,因而也最需要反思的?
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军就强占了大帅府,并进行了肆意的劫掠与破坏。在封存了张家的财产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打算将这些财产还给张学良。但张学良拒绝接受这些财产。他让人告诉本庄繁:“要还
张作霖一生中娶过6位夫人,这六位夫人一共为他生下了8个儿子6个女儿,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些孩子张作霖每个都很疼爱,但最喜欢的就是这三个孩子,一个就是长女张首芳,另一个就是长子张学良,这两个孩子是原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实行大陆政策,严重威胁着苏联远东的安全,两国相对平静的关系被打破。日本扶植清朝废帝在东三省建立「满洲国」后,日军与苏军在「满」苏边境上就直接对峙起来,边界冲突不断发生,两
张学良不抵抗主义再评价 口老道 与整个二十世纪同呼吸共命运的张学良将军仙逝已六年。从九一八后被骂为卖国贼,到今天被敬称伟大的爱国者,尊卑荣辱世态炎凉,岂容今人辨析。是罪人好是功臣,留待沉淀的历史去
蒋介石的《铣电》,有耶?无耶?关于九一八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洪钫回忆说:蒋介石于8月16日,曾有一《铣电》致张学良谓: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
原标题: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张学良选择不抵抗?涉及到史实类的,愚以为还是由当事人的口述最为恰当,幸而张学良年过百岁,在晚年口述了这段历史,当事人的口述想必是最为靠谱,最为真实,最为具体反映当时历史的背
九一八时的不抵抗政策,已成为刻在历史耻辱柱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了。但是,几十年来,围绕着「不抵抗」的由来、背景和具体责任,却一直有颇多的争议。> 近年来,网路上关于「九一八」时「不抵抗」责任的讨论之
九一八事变(资料图片)《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立体封面文章摘自《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本文系新浪历史独家稿件,请勿转载。访谈者:张之丙(简称“访一”)张之宇(简称“访二”)访一:由这句话,
张学良简介:九一八事件。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
张学良与宋美龄:在张学良眼里,宋美龄是怎样的女子?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有什么故事?九一八事变又跟宋美龄有什么关系? 张学良曾说,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他恩同再造,一是蒋宋美龄,一是赵一荻。西安事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