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至少有12种你知道几个 元宵节的习俗
Posted 元宵节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元宵节习俗至少有12种你知道几个 元宵节的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宵节习俗至少有12种你知道几个 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 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 “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4、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其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狮子。“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6、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有趣的是,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7、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8、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苗族一带,正月十五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9、迎紫姑。“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穷困而死。百姓为同情她、怀念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即信仰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11、逐鼠。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据称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12、情人节。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有人说,“相信自己,只要有爱,幸福就一定会存在。不是你拥有了天长地久的爱情,而是你创造了天长地久的爱情”。元宵节无疑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相关参考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首承载着儿时记忆的歌曲,听着总让人觉得欢喜,只是听着听着便想起了今年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感觉好怀念。元宵节具体是哪天呢,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且听小编细细道
元夕占卜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
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正月十五“放鸟飞”最具特色和奇趣。传说过去毛南山乡有位老法师,他有个心灵手巧俊美出众的独生女儿,擅长以竹篾和菖蒲叶编百鸟,人称“小鸟姑娘”。她与一小伙子相恋,准备大年初一完婚。老
春节习俗: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和禁忌 导读:2014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春节都有哪些讲究和忌讳吗?正确来说从初一到十六元宵节这整个年才算是过完。一些习俗从很早时候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初
2016元宵节将于下周一2月22日迎来,元宵节流传历史源远流长,传统习俗颇为丰富热闹程度一点也不压于除夕,虽然元宵节不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但是丝毫没有削减浓厚的节日氛围,元宵节习俗有看花灯、吃元宵舞龙
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元宵节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故又名“灯节”。它起源于秦汉年间,后来发展为望日夜游、观灯的习俗,到唐宋时尤盛。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
不论古今,赏灯都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今晚,全国各地定也会如古代一样,“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忆古思灯,去古代观观灯。元宵节亦称灯节,中国之灯节习俗,源远流长。汉代时,帝王提倡佛法,敕令...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万盏明灯,象马人鱼异样。一天星月,阶除台榭辉煌。元夕观灯,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元宵数夜,宫内燃放爆仗,宫外百姓游乐观诸色灯品,
春节风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