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南齐学者王琰简介

Posted 国宝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南齐学者王琰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南齐学者王琰简介

南北朝人物

中文名:王琰

出生地:南齐太原(今属山西)

职业:太子舍人

性别:男

王琰人物

王琰痛斥范缜:“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范缜回道:“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著有《冥祥记》10卷,已佚。《古小说钩沉》辑录一百三十一条。

六朝时期,官僚士大夫是弘扬佛法的一支主要力量,现存的很多的宣佛小说,很多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所创作的。《冥祥记》是现存较多的一部宣佛小说,原书10卷,现在辑录有130多则,基本上是佛教灵验传说。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佛教信仰流行的一般状况;同时,它又可以视为是志怪小说的一种,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传奇的形成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另外,它又是在徵实的原则下构撰的,所以其人物、背景、细节等均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

(历史lishixinzhi.com)

根据其自序,再补充其他材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王琰的出身、家世门风、为官经历。首先,我们来讨论王琰的出身。王琰的郡望,《高僧传·序》与〈破邪论〉都云是太原。东晋南朝时期,史书所记载的太原王氏有两家,一为太原晋阳王氏,即从西晋王湛起一线传承下来之家族;一为太原祁县王氏,如《南史》所记王懿、王玄谟等人。按理说,祁县即为晋阳郡之属县。但两家并不是一族。祁县王氏自称是东汉司徒王允之後,然其家世颇可怀疑。史书在提到祁县王氏之家世时,均云是“自言如此”,自言者,非公论也,照例表示不可信。祁县王氏直到太元末年才渡江,始居于次等士族的聚居地彭城,後来前往更边远的姑熟、谯郡等地。所以,在王懿发迹之前,祁县王氏是出身颇为可疑的三等士族,与晋阳王氏为晋朝一流高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尽管晋阳王氏与祁县王氏均追溯到东汉王允,然据史家看来,两家实非同族。

那么,王琰是祁县王氏呢还是晋阳王氏呢?据《冥祥记·自序》,他似祖居建康,後又迁居乌衣。众所周知,乌衣巷乃东晋一流高门如王谢家族所居[3],据此推测,王琰应属晋阳王氏。太原晋阳王氏,其稚年为何远在交趾?此条线索有助于我们对王琰之家世有进一步之了解。

我们知道,在东晋的晚期,晋阳王氏的两支一支结姻帝室,一支联婚相王。王湛一支王坦之之後,于孝武帝时依附居于相位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会稽王妃出于此支。王峤兄弟王濛之後,则依附于孝武帝,孝武帝皇后出于此支。这是太原王氏的极盛期。然而好景不长,太元以後的主相之争,造成了晋阳王氏的兄弟之争,结果是两败俱伤,死亡殆尽。安帝即位以後,中枢全归司马道子掌握。道子所信任的是王国宝及国宝从弟王绪二人。王国宝、王绪力主司马道子裁损王恭和殷仲堪的兵权。王恭等缮甲厉兵,表请北伐。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表列王国宝罪状,举兵入讨:国宝尤惧,遂上疏解职,诣阙待罪。既而悔之,诈称诏复其本官,欲收其兵距王恭。道子既不能距诸侯,欲委罪国宝,乃遣谯王尚之收国宝,付廷尉,赐死……及王恭伏法,诏追复国宝本官。元兴初,桓玄得志,表徙其家属於交州[4]。据我看,王琰即是王国宝之後。从年龄上推算,王国宝应该是他的曾祖。王琰祖、父因国宝之罪而迁居交州,王琰出生在此。後来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他们才举家北迁,重新回都。

王琰著作

《冥祥记》的作者王琰,出于太原王氏。东晋时期曾在政坛活跃一时的一流高门太原王氏,自从王国宝伏诛後,其事迹就不为史家所重视。我们结合对王琰生平经历的讨论,可以略略窥见此一家族在宋齐时期的活动状况。除此之外,我们拟就此书与其他宣佛小说、僧尼传记以及正史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晋阳王氏的家世门风与宗教信仰《冥祥记》的作者,各类目录均作南齐王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冥祥记》十卷,王琰撰。”两〈唐志〉同。王琰此人,史书无传。关于王琰的生平,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冥祥记·自序》,其云:琰稚年在交趾,彼土有贤法师者,道德僧也。见授五戒,以观世音金像一躯,见与供养……琰奉以还都。时年在龆龀,与二弟常尽勤至,专精不倦。後治改弊庐,无屋安设,寄京师南涧寺中……於时幼小,不即题记,比加撰录,忘其日月;是宋大明七年(463)秋也。至泰始末(470或471),琰移居乌衣,周旋僧以此像权寓多宝寺。琰时暂游江都,此僧乃适荆楚;不知像处,垂将十载……宋升明末(479),游踬峡表,经过江陵,见此沙门,乃知像所。其年,琰还京师,即造多宝寺访焉……时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479)也。

王琰轶事

明确了王琰为王国宝之後,我们就能对以下一条常被引用的材料有新的理解。《南史》卷五十七〈范云传附从兄稹传〉:(稹)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483-493)……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後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范稹主张死后神灭,因此王琰隐刺其“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王琰之曾祖国宝乃因罪伏死,范稹反唇相讥“知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六朝人攻击父祖乃最大之冒犯,必遭致激烈回击。范稹这一回答直击王琰家族之隐耻,故被载入史书,称为“险诣”。然范稹之激烈回击实不能证明其为人“险诣”,追溯起来,晋阳王氏,尤其是王国宝一支与范氏早就结下世仇宿憾。范宁为王国宝之舅,然两人却互相谮毁,矛盾极深。范氏与太原王氏之分歧,不仅是政治及人格之因素在起作用,也可能是由于家学门风悬隔之故。范氏世敦儒业,而王氏则以玄风相尚。范氏曾著文攻击王弼、何晏,认为二人之罪深於桀纣,“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而范宁为范稹族祖,所以,范家与王家之矛盾由来已久。

相关参考

王僧儒简介 南朝梁官吏学者御史中丞王僧儒生平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佣书即抄书)。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

历史人物 王僧儒简介 南朝梁官吏学者御史中丞王僧儒生平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佣书即抄书)。>  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

南北朝历史 王僧儒简介 南朝梁官吏学者御史中丞王僧儒生平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佣书即抄书)。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

南齐名将陈显达是怎么死的 南齐名将陈显达简介

陈显达是南齐将领,骁勇善战、威名赫赫,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作为两朝元老,他唯恐遭到新帝的诛连,惶惶不可终日,终于起兵谋反,最终兵败被杀。南齐名将陈显达简介陈显达生于427年,卒于500年,他南征北战

南齐废帝萧昭业简介 南齐第三任皇帝荒唐失皇权

  南齐废帝萧昭业简介南齐第三任皇帝荒唐失皇权  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的第三任皇帝。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亲为文安皇后王宝明。萧昭

南齐名将陈显达是怎么死的 南齐名将陈显达简介

陈显达是南齐将领,骁勇善战、威名赫赫,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作为两朝元老,他唯恐遭到新帝的诛连,惶惶不可终日,终于起兵谋反,最终兵败被杀。南齐名将陈显达简介陈显达生于427年,卒于500年,他南征北战多年,是...

南齐萧长懋生平简介 南齐萧长懋是怎么死的

萧长懋(458年493年2月26日),字云乔,小字白泽,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太子。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之父。升明三年(479年)

南齐萧长懋是怎么死的 南齐萧长懋生平简介

萧长懋(458年―493年2月26日),字云乔,小字白泽,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太子。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之父。升明三年(479年

南齐萧长懋是怎么死的 南齐萧长懋生平简介

萧长懋(458年―493年2月26日),字云乔,小字白泽,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太子。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齐武帝萧赜长子,母武穆皇后裴惠昭。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之父。升明三年(479年

南齐皇帝萧昭文生平简介 南齐皇帝萧昭文怎么死的

萧昭文(480年D49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宫人许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四任皇帝,494年7月25日至10月10日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