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奠定两个皇帝的前途 柴荣御驾亲征

Posted 柴荣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战奠定两个皇帝的前途 柴荣御驾亲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战奠定两个皇帝的前途 柴荣御驾亲征

后周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一举奠定了后周王朝的中原霸主地位,此役同时也是赵匡胤的福缘之战,从此跨入后周高级将领之列。

柴荣登时本不想过早的于北汉和契丹直接抗衡,而是想先将南唐膏腴之地纳入版图,这样既能免除后顾之忧,又能给北伐大军提供充足粮秣。可是北汉一直视后周为仇国,郭威病逝的消息让北汉刘崇大喜过望,当即勾结契丹,趁后周国丧期间发兵。

周世宗柴荣见刘崇欺辱他年轻新立,又不善军事,决心要御驾亲征。新官上任三把火,柴荣对于此战势在必得。他调集了全国精锐之兵,可还没等大军集结完毕,柴荣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一万人马做了先锋官。

柴荣急于用一场胜利来建立威信,不断的催促大军加速前行,终于在高平以南遇到了北汉的先头部队。柴荣率领的是郭威训练多年的精锐部队,北汉军一战而退。柴荣不愿意打攻城战,害怕刘崇得知兵败的消息后就撤入晋阳城,所以日夜兼程,在高平巴公原追上了刘崇的主力。

北汉刘崇为了发动这场战役,动员了五分之一的百姓参战,全国所有十七岁以上的男子都被征调到部队中,可见刘崇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柴荣求胜心切,在追击北汉先头部队时,把主力部队落在了后面,使得后周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中处于劣势地位。

柴荣命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军,张永德率领御林军居中,而本文的主角赵匡胤就在张永德帐下。北汉布阵完毕,刘崇看到后周不过万余人,心中大喜不已,当即让名将张元徽率左军攻击后周右翼。

樊爱能的右翼不过三千余人,而且樊爱能早就闻听张元徽的威名,两军还没交战就已经吓破了胆。三千人马一碰即溃,樊爱能也解衣卸甲,投降北汉。大将临战倒戈,导致后周中军完全暴露。此时可谓是危急万分,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然而柴荣此刻却表现出了一个领袖应有的气质,不顾北汉射来得箭矢,率亲兵上前督战。

皇帝带头冲锋,后周军士气大振。御林军中的赵匡胤激动地对左右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将士安敢不拼性命!此时赵匡胤的领导张永德并没有接到任何命令,作为御林军,只要保护好皇帝的安全就足够了。为了能解战场之危,赵匡胤向张永德建议:太尉,北汉只是表面上嚣张,我们完全有实力打败他们。您帐下众多善长左手射箭的勇士,请率领他们登高射箭为左翼,我领兵为右翼攻击,定能转危为安。

张永德凭借多年的沙场经验,一下就明白此战胜负全赖于此,所以并没有计较自己与赵匡胤的上下级关系,立刻按照赵匡胤的建议,分别率领两千军士出发了。张永德率军拼命射了一通箭,总算稳定住了阵脚。而赵匡胤身先士卒,又从右翼远远的包抄过来。北汉军队大惊,很快就支持不住了,开始向北退却。

与此同时李重进和白重赞的左翼也向北汉发动了猛攻。柴荣站在高处,远远看见赵匡胤驰骋冲杀,杀得汉兵落荒而逃。赵匡胤率军一路冲杀到河东城下,不料被汉军一箭射中左臂。赵匡胤血战战袍,带伤决战,如果不是柴荣传令赵匡胤退兵,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大宋王朝了。

兵败如山倒,柴荣随后亲自率大军冲击北汉主力,乱刀砍死北汉名将张元徽,缴获物资、粮草堆积如山。战后柴荣论功行赏,张永德力挽狂澜扭转败局,被封为武信节度使,然而张永德并未贪功,竭力举荐赵匡胤的智勇双全。柴荣为此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这一战让赵匡胤从一个小小的宿卫将军,一跃成为后周的高级军官。纵观赵匡胤的发迹,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能临危不惧,敢作敢当,更重要的还要有个不贪功的开明领导。张永德对于张匡胤来说可是一辈子的大恩人,赵匡胤发迹缘于张永德,而陈桥兵变也和张永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战,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让自己坐稳了皇帝宝座,却也开启了陈桥兵变的序幕,如果柴荣泉下有知,又会做何感想?

相关参考

刘备伐吴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

刘备讨伐东吴为什么非要御驾亲征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

宋朝并非一直被欺负,这位皇帝御驾亲征打败契丹,还让经济腾飞?

宋朝并非一直被欺负,这位皇帝御驾亲征打败契丹,还让经济腾飞?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特殊的朝代,因为这个王朝尚文轻武,所以世人对于这个朝代的印象就是软弱无能,其皇帝

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爱御驾亲征的皇帝历史名人

  要说到提高士兵士气最好的办法,古往今来,不外乎是领导人的亲临鼓舞,但是这种方式在古代有个专有名词,叫“御驾亲征”,因为,这样会让士兵们觉得皇上在乎军人的性命,毕竟同生共死是最能产生友谊与好感的。 

历史军事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

刘备御驾亲征伐吴的背后秘密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

我最怕的两人死了,造反吧,结果皇帝御驾亲征,将他诛灭

秦朝末年的一场大乱,让许多本来默默无闻的猛人,成就了一番功业,最终封侯拜相,达到了一生的巅峰。这其中,一位曾经受过刑的人,也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裂土封侯,风光无比。然而,他的荣华富贵,最终没有保住,终究

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