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晋简介

Posted 太子

篇首语:社会的善意点燃了希望的火苗,但要让生活火起来,还是要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晋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晋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

中文名:姬晋

国籍:卫国

民族:卫国

出生地:卫国

出生日期:前718年

死日期:前700年

出处:夷姜所生

姬晋

卫宣公姬晋:晚年曾与他父亲的侍妾夷姜有染,厥后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姬伋,又称令郎急,意即急着来到人间的孩子。底本立此子做太子,并在他成年时向齐国求亲,愿望让齐僖公的女儿与姬伋完婚,而这桩婚事也就此定下了。然而在举办婚礼前,宣公得知新娘长得天姿国色,非常貌美,这让他心神涟漪,便在黄河上筑了个新台,本身就把她纳为己有,而且其余给姬伋娶其余女子。齐僖公的女儿厥后被称为宣姜,而宣公强纳未过门的儿媳之事,被称为新台丑闻,厥后卫国人做《新台》诗讽

刺之。

宣姜到了卫国今后,很受宣公痛爱,因而底本宣公所痛爱的夷姜因失宠而上吊自杀,宣姜也就成为宣公的正夫人。宣公与宣姜之间生下姬寿与姬朔两个儿子,宣姜企图让本身的儿子做太子,因而和姬朔一同在宣公跟前构陷伋,而宣公也因昔时夺走伋的新娘一事,对伋没有好感,也一向很想废掉他。这时候宣公便听信了宣姜的诽语,冒充派姬伋出使齐国,然后支配匪贼将他戕害。宣姜的宗子姬寿晓得后急遽去追上姬伋,示知父母的诡计,然则姬伋以为即使是父亲要杀他,父命依然弗成违背,最初兄弟两人都被匪贼戕害。厥后卫国人做《二子同舟》纪录这件事。

(历史lishixinzhi.com)

太子既死,宣公便立姬朔做太子。第二年宣公过世,姬朔即位为卫惠公。然则卫国的阁下令郎由于卫惠公以诽语获得王位觉得讨厌,最初终究发作拥立姬黔牟的事宜。

姬晋妻妾

夷姜

邢妃

宣姜

姬晋后代

姬伋,夷姜所生

姬黔牟

姬顽,庶出

姬寿,宣姜所生

姬朔,宣姜所生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训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泄心别号:周灵王国籍:东周民族:中原族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出生日期:不详死日期:公元前545年职业:东周君王重要造诣:痛爱太子姬晋,弭兵会盟父亲:周简王姬夷葬处:周山、灵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兴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泄心别号:周灵王国籍:东周民族:中原族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出生日期:不详死日期:公元前545年职业:东周君王重要造诣:痛爱太子姬晋,弭兵会盟父亲:周简王姬夷葬处:周山、灵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士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晋国籍:卫国民族:卫国出生地:卫国出生日期:前718年死日期:前700年出处:夷姜所生姬士卫宣公姬晋:晚年曾与他父亲的侍妾夷姜有染,厥后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姬伋,又称令郎急,意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泄心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泄心别号:周灵王国籍:东周民族:中原族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出生日期:不详死日期:公元前545年职业:东周君王重要造诣:痛爱太子姬晋,弭兵会盟父亲:周简王姬夷葬处:周山、灵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蒯聩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晋国籍:卫国民族:卫国出生地:卫国出生日期:前718年死日期:前700年出处:夷姜所生姬蒯聩卫宣公姬晋:晚年曾与他父亲的侍妾夷姜有染,厥后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姬伋,又称令郎急,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姬掘突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晋国籍:卫国民族:卫国出生地:卫国出生日期:前718年死日期:前700年出处:夷姜所生姬掘突卫宣公姬晋:晚年曾与他父亲的侍妾夷姜有染,厥后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姬伋,又称令郎急,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己季佗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姬晋国籍:卫国民族:卫国出生地:卫国出生日期:前718年死日期:前700年出处:夷姜所生己季佗卫宣公姬晋:晚年曾与他父亲的侍妾夷姜有染,厥后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姬伋,又称令郎急,

春秋战国 第3节 父夺子妻

  卫宣公姬晋继了位,尊石为国老,在卫世代为卿,也因为陈国帮了大忙,从此卫、陈两国关系很亲密。>>  可惜石怎么也没料到,姬晋也是个德行欠佳之君,对卫国来说,这次除掉州吁换了姬晋,顶多是“去了个孙悟空

历史人物 卫宣公简介 卫宣公是戴妫的儿子么

卫宣公本名姬晋,即位前称作公子晋,是卫庄公的儿子,母亲是妾室戴妫,由正室庄姜抚养成人。卫桓公死后,公子晋于公元前718年回国继位为卫宣公。卫宣公>卫宣公简介>卫宣公(?—公元前700年),姬姓,卫氏,

王姓氏的由来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氏的由来故事:王姓起源一: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王氏;王姓起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