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人宽厚的赵匡胤

Posted 太祖

篇首语: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为人宽厚的赵匡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为人宽厚的赵匡胤

读书好学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有人告状说赵匡胤打下寿州抢来好几车财宝,经查究原来全是书,答曰:“我虽受皇上重用,但常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只有发奋读书,才能开阔眼界,增加智慧。所以如此这般……”他喜爱颜体壮硕厚朴、遒劲有力的风格,据亲眼见过其墨迹的北宋人蔡绦记载,太祖之字“皆雄伟豪杰,动人耳目,宛如万乘气度”,可见“字如其人”。

 

善待遗孤

 

    明李贽《初潭集》卷二:“艺(太)祖将北征,京师言欲立检点为天子。太祖告其家曰:‘外间凶凶,将若之何!’时太祖姐在厨下,举面杖击之曰:‘丈夫临事,可否当自决,乃来家间恐怖妇女耶!’”――似乎有点优柔寡断,没啥思想准备;黄袍加身后,《宋史・太祖本纪》道:“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之后,逊帝“出居天清寺(系柴世宗的功德院),某日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卯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也。顾谓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掏殿柱,低头不语……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速退,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而艺祖亦不复问。”明陆楫《古今说海・默进》认为,该事似不近理(结果与原意相悖),但与潘美世系一一有证。宋叶梦得《避暑录抄》载:赵匡胤曾命人秘密镌刻一块石碑藏于太庙,和儿孙“约法三章”,其一为持“誓(丹)书铁券”者可免死,那可能是表面文章――《水浒传》里柴进即使屡次申诉持有该护身符,亦无济于事。纵观中华本站网,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被”禅位者,很少会善终的。后派大将曹彬收复南唐,封后主李煜为“违命侯”赋闲(允许他多带财宝去京城以备日用),让朝觐的吴越王钱归藩,彼感动心悦诚服,献所属版图而归顺,可谓兵不刃血而统一之。

 

方镇就范

 

    自中唐直至五代,方(藩)镇割据地方,明陆楫《古今说海杂・闻见录》记载,赵即位初,彼等仍“偃蹇”。上一日召诸方镇,授以弓箭,人驰一骑,与之私出固子门大林中,下马,酌酒。上语方镇曰:“此间无人,尔辈要作官家(五代以来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梁书・建平王传》:“官家尚尔,儿安敢辞?”)者,可杀我而为之。”方镇伏地战恐……不敢对,再拜,呼万岁。上曰:“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当尽臣节,今后毋或偃蹇……”与饮尽醉而归;此直奔主题手法,乃“杯酒释兵权”理顺内部关系的兄弟篇也。

 

虚怀若谷

www.cha138.com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云:“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点头赞许)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得礼。”据学者白化文在《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述及,“正殿”(大雄宝殿)供奉“竖三世佛,按因果轮回为序,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从辈份讲,系释迦的老师,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可见无论赞宁、皇帝抑或“六一居士”,都通晓这典故及其应答者的深意。该精神还传及子孙,“宋故事,天子谒孔子庙,止行肃揖之礼。庆历四年五月,仁宗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霏雪录》)。

 

重视文人

 

    “约法三章”之二为不准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故宋政坛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连苏轼也因“御史台”案被赦而“受益”呢;第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哲宗、徽宗遭此报应似乎有先见之明;然而对贪官污吏则从严,司马光曾记叙赵训斥担任大主考有猫腻嫌疑的宋伯:“如果金榜出来有人和你说事儿,我就把你的脑袋砍下来谢众!”据《坚瓠集》记,赵曾警告不按时上班的臣下:“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宋初年号“乾德”,犹沾沾自喜,以为此号“自古所未有”,后偶见宫女用来自四川的镜子,背面有“乾德四年” 字样,吃惊地问大臣才知“这是(前)蜀少主王衍之年号(919-924)”,不禁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古今说海・高斋漫录》:“太祖皇帝既下河北,欲乘胜取幽燕。”问计留守汴京的赵中令(普),回奏:“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从善如流,即日班师回朝,于是拟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他为此制定厚待读书人的政策,而靠“半部论语知天下”的谋臣赵普,不得不赶紧闭门读书;可是一待掌权,就觉得宰相不宜与他平起平坐了,故有“太祖即位之明日,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执政(宰相范质)至榻前,密遣中使撤其坐。执政立奏事,自此始也。”(《古今说海・闻见杂录》)“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可见皇帝亦怕史官。

 

正大光明

 

    《文史知识》“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载,北宋皇城大殿前面没有影壁墙……古代诸侯不但有影壁,还有萧墙(侯王座前的屏风)……赵匡胤说,我一辈子不做见不得人的事儿,用不着藏着掖着……真堂堂正正男子汉也。

 

兄弟情谊

 

    在“烛光斧影,千古之谜”后,其弟赵光义即位,为名正言顺计,赵普密奏,声称早年曾笔录过一份“金匮之盟”――建隆三年(961),皇母杜太后病重时对太祖说,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所以你死后当传位给弟弟,此国家之福也。太祖泣拜说:“儿当铭记教诲。”她身旁的赵普将此以遗命的形式写成誓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收藏在金匮(柜)之中,故有此传说,后世多质疑其不正常的继位方式,但太祖在位时未立太子,又让赵光义任开封府尹,则暗示储位,其仪制尊贵,过于宰相(颇为强势),此乃五代以来的传统也。“后蜀亡,金城(花蕊)夫人得幸太祖,颇恃宠(传她因孟昶暴死,拟下毒谋复仇未遂),一日,宴射后苑,上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顾庭中曰:‘金城夫人亲折此花来,乃饮。’上遂命之,太宗引弓射杀之。再拜而泣,抱太祖足,曰:‘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而上饮射如故。”从后来太宗帝位传子、借故逼死其弟光美和太祖之子,侮辱南唐小周后并毒死李煜,显得很不光彩,为史家所诟病。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利诱之,宽厚待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利诱之,宽厚待人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他。赵匡胤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平定了叛乱。此事虽已成定局,赵匡胤却更加寝食难安。某日,赵匡胤单独约见宰相

历史人物 为人宽厚 生活奢侈铺张

羊侃在侯景之乱中抵御住了侯景的进攻,可惜549年他病逝了,他死后侯景攻入建康城。羊侃死后,梁武帝追封其为侍中、护军将军。羊侃的故事武艺高强>羊侃曾在兖州尧庙的墙壁上行走,竟然能直上四丈高,左右横行七步

秦始皇的长子,为人宽厚结局却悲惨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公子扶苏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良臣,但是这样的良臣摊上一个不知是非黑白的父亲那就是一个灾难,公子扶苏

历史人物 宋仁宗宽厚仁慈,他驾崩后百姓的哭泣之声传遍了大街小巷

宋朝是个仁厚皇帝“扎堆”出现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任皇帝基本上都算是宽厚、仁慈,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非宋仁宗赵祯莫属。仁宗在位42年,将“仁慈宽厚”四个字作为人生信条,并能贯彻始终,实在是难得

历史人物 张琼冒死告发王爷,反被说成是挑拨离间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为人宽厚,鲜有用严厉手段对付大臣的举动。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对于他的救命恩人兼心腹爱将张琼,宋太祖却痛下杀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张琼到底犯了什么罪?>张琼是五代宋初的将领

北齐历史上皇帝为何要让宽厚太子当众杀人

南北朝乱世,往往令后人感叹,身为百姓,今日不知明日事,就算是身为君王,也许过了今天,明天这位置就由他人来坐了。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为人宽厚会是怎么样的一种人生?北齐王朝时间只有二十七年,经历五

历史人物 两袖清风的典范唐朝元德秀,对人仁慈宽厚死后身无分文

唐代文学家李华(玄宗开元23年进士)在所著《三贤论》称颂元德秀“以道纪天下”,对聪明或愚笨的人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以“仁”治乱源。他的无私德行,可以为人间的师范。>>元德秀是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历史人物 两袖清风的典范唐朝元德秀,对人仁慈宽厚死后身无分文

唐代文学家李华(玄宗开元23年进士)在所著《三贤论》称颂元德秀“以道纪天下”,对聪明或愚笨的人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以“仁”治乱源。他的无私德行,可以为人间的师范。>>元德秀是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比喻做官廉洁的成语

公正廉洁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俭以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廉而不刿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摆袖却金比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不饮盗泉比喻为人

宋朝历史 揭秘宋太宗赵匡义的为人处事之道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历史评价颇高,那么他的为人处事之道是怎样的呢?下面为您一一揭晓。在对待自己的宰辅大臣的时候,太宗的一些手段,还算是比较仁慈,可是在对待其他人就不那么客气了。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