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简介,张乐行的行刑过程是怎样的
Posted 捻军
篇首语:我允许别人比我强,但我不允许我没有别人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朝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简介,张乐行的行刑过程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朝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简介,张乐行的行刑过程是怎样的
生平简介
张乐行(1811~1863)(张洛行),捻军前期首领。安徽亳州雉河集(今亳州涡阳)人。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张乐行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在贩运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遂集众成捻,进行自卫,并支持农民抗粮、抗差、吃大户的斗争。1853年联合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劫狱救囚,声势渐大。同年11月,与永、毫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18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被推为盟主,树黄旗起义,号称“十八铺聚义”,成为初期捻军最高首领。1853年被清军招抚。1854年与龚得树、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1855年8月,永、亳及附近州县各捻会盟于雉河集,被推为首领,称“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还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使捻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捻军于此正式起义,派兵四出攻打附近州县,控制区域南至颍上、霍丘,北抵江苏萧山、砀县,东接怀远,西连河南归德府。1856年6月19日,雉河集失陷,率部南撤。7月16日,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旋回军北上,于8月24日夺回雉河集。1857年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于霍丘、六安交界处,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受封为“征北主将”。从此,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同年10月13日,退至六安。1858年5月下旬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断绝清淮北盐运。11月与庐州太平军南下,配合陈玉成、李秀成指挥的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次年夏,派龚得树领兵渡淮河,联合太平天国庐州守军吴如孝部攻克怀远,自此两军占领地区联为一片。11月南退定远。1860年指挥张宗禹率主力3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冬进驻颍上。1862年2月,与陈玉成所派陈得才、赖文光部合攻颍州府(今阜阳)。5月陈玉成被俘,率孤军在淮河南北坚持斗争。次年再退雉河集,扼守尹家河。3月23日,率20万大军在涡河张村铺北,背淝水列阵,与僧格林沁血战。终因力量悬殊,孤军无援而全军覆没,张乐行仅率10 余骑突出重围,驰至阜阳马家店,继又夜走西阳集,欲去山东。四日,至西阳集蓝旗捻头李家英处。此时,李家英已降清,他一面假意款待张乐行,一面密报英翰,英翰随即率兵至西阳集逮捕了张乐行父子3 人,由牛师韩押送义门集僧格林沁大营。面对僧格林沁的严刑审讯和威胁利诱,张乐行威武不屈,痛斥清廷和叛徒。是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义门大周营英勇就义。
活动事迹
捻军首领
一百多年前,在如今的涡阳县出了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杀富济贫,惩凶扬善,后又聚众树起了反清义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他生活和战斗过的涡河两岸仍流传着他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他就是农民起义领袖捻军盟主----张乐行。
行侠仗义
张乐行的老家是在如今的涡阳县涡北街道张老家村,在他年幼时,家中有土地500余亩,是个富裕户。但他仗义疏财,同情贫穷人,后来许多家财被他接济了穷苦百姓,因此被乡亲们尊为"仁义光棍"。在未举起反清义旗前,张乐行便常率领捻众"行侠尚义",至今在其家乡尚有其斗恶霸、救百姓的传说。时的侯集有个堪称一霸的侯永清,他带着一个戏班子,到哪里唱戏,只要一摆开场子,管你听没听戏,都要按人头收钱,即便阴雨天,不能唱,也要管饭,老百姓对侯永清和他的戏班子十分憎恨,并编出顺口溜骂他:"侯永清的戏,不听不生气;麻秸枪,红纸旗,锣鼓一声响彻云霄,蹦出来个拿鸡地。""情愿耙套地,不听侯老永的戏;打火吃袋烟,越想越生气。"这事被张乐行知道后,他亲自找到侯永清,警告并制止他。侯永清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张乐行找人杀死了侯永清,为当地除了一霸。1851年(咸丰元年),皖北地区久雨成灾,恰黄河在江苏丰县决口。这年冬天,从黄河北岸逃荒到张老家的户难民,在邻村姓宋的大户人家里拾山芋被抓住,遭到打骂。张乐行知道后,对那个难民说,你明天继续到那个姓宋的大户地里拾山芋,不要怕,一切事,有我呢。翌日,那个难民去后,张乐行率众在附近观望。那姓宋的大户见难民前来,一如昨日,便"声色俱厉,凶如豺狼。"张乐行及时出来制止,结果与那大户发生械斗,致使"宋氏死者四人"。
大户写了状子告到亳州官府(当时张老家属亳州)。亳州知州派人到张老家捉拿张乐行。见张乐行人多势众,未敢轻举妄动,来人仅对张乐行说"商请乐行赴城对簿"。但被张乐行拒绝了,并对来人说:"你们的知州要与我见面,就让他带兵来同我打仗吧。"来人只好灰溜溜的走了。后来那知州自知力不能敌,也未敢深究。
自此,张乐行在难民中和当地穷苦老百姓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难民们争相归附,"汇集其中",这为他以后揭竿起义、一呼百应打下了基础。
贩运私盐
张乐行虽出身地主豪绅之家,家境较富裕,由于他"贵义轻财"、"江湖亡命多依之",家境逐渐败落贫困,最后只好"贩私盐以食"。当时清廷将全国划为十一个盐引地区,为垄断盐价,规定一个地区只能销售某种食盐。长芦盐区与两淮盐区壤地相接,"芦盐味鲜,淮盐味苦",而且芦盐只有淮盐的半价。"居民利食私盐",因而皖豫交界一带,贩运私盐的活动非常活跃。张乐行从事贩运私盐后,很快当起了包运私盐的盐趟主。张乐行包运私盐,深得参加贩运私盐活动的穷苦农民的拥护,投靠他的私盐车越来越多。张乐行包运的私盐车多了,保运费收入日增,渐渐他手下汇聚了一批出名的枪手,最出名的有十八人,如张德才、杨春、司马永等,这些人后来成为捻军的中坚力量。由于张乐行的力量强大,连缉私的盐巡也不敢轻易与之交锋。据说,当时只要盐车上挂着张乐行的"义裤腿",一般都通行无阻。
张乐行深受人们的爱戴,除因其仗义疏财外还因为张乐行会办事,是个能"成事"的人。张乐行身材高大,腰有点弯,就是所谓"麻虾腰",脸上有几点白麻子,平时寡言少语,但是遇到问题时,他又勤于思考,处事果断。那怕是在突发的事故面前,他也能镇定自若。因此他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他。据说有一次清兵前来抓他,有人得到消息,急忙告诉他"清兵来了"。他置若罔闻,好似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了一会,又有人来通报,"清兵到庄子外面了。"他依然如故,不当回事,直到清兵走进庄子,快到他家时,他才挎个粪箕子,大摇大摆地出了庄。
慷慨就义
1863年3月捻军因战失利,张乐行仅率十余骑突围。3月23日张乐行带着儿子张喜和义子王宛儿来到西阳集(今涡阳县西阳镇),投奔他的表亲也是捻军所属的蓝旗李家英的圩寨借宿。
而此时的李家英已叛变投敌。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张乐行父子,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翌日黎明,英翰率团练和蓝旗叛捻骤至,将张乐行父子逮捕,送往僧格林沁大营。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及其子张喜和义子王宛儿就义于义门集周郢。传说就义前,张乐行见僧格林沁时,立而不跪,对僧酋不理不睬。僧酋问道:你何苦造反?张乐行凛然答道:"害人的才是反,我不好反,反的是你们。"僧酋无以对,即命推出凌迟处死。"还有记载,"僧格林沁曾进行威胁和利诱,叫他写信招降在外的张宗禹、任化邦等,他不但不屈服,反而大骂僧格林沁,痛斥了一些叛徒。"张乐行慷慨就义,死得极为惨烈。据说刽子手行刑时,竟先用铁钩从其肛门拉出肠子,然后凌迟处死。噩耗传出,涡河两岸的人民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唱出了下面的歌谣:"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此歌谣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捻军领袖、抗清英杰的无限缅怀之情。
张乐行故居
位张乐行故居位于亳州市涡阳县张老家村,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诞生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存有张氏大宗谱、张氏小宗图、张慰祖墓碑及张敏行墓碑等,在早期结捻活动中,张乐行常与龚德树、苏天福等人在家中聚会议事,计划如何起义抗清。张乐行故居属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间,其中前排堂层5间,后客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客厅重梁起架,雕梁画栋,明柱走廊,花格门窗,建筑雄伟。
历史评价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当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捻军这支农民起义武装也英勇战斗于北方广大地区,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中国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对于捻军的主要领导人、盟主张乐行的评价,史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同志认为:张乐行是“伟大的”或“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张乐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在捻军斗争中起过何种作用,应该如何评价,有必要进行探讨。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评论历史人物的教导,本文拟对张乐行各个阶段的表现作些考察,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 尚未担任捻军盟主之前的张乐行,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张乐行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度的暮色笼罩全国,清朝统治的衰败日甚一日,西方侵略者的魔爪开始伸入。通过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二年的鸦片战争,列强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象沉重的枷锁,套在中国人民身上。原有严重的社会矛盾,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加剧。清朝政府赋敛有增无已,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变本加厉,水旱灾荒接连不断,农民加速破产,如皖北地区的群众异常困苦。“等死不如来起反!”(《捻军歌谣》,安徽人民出版社版,第八页。“起反”即“造反”。)全国人民反抗的浪潮连连相接,越来越大,终于汇合成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巨大洪流,猛烈冲击清朝的腐朽统治。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把张乐行推进了捻军起义的行列。 张乐行的这种地位,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注意。在皖北负责镇压捻军的兵部侍郎周天爵,狡猾地使用反革命两手策略,把张乐行作为招抚对象,一八五三年春,派其长子至雉河集,“尽赏顶戴以笼络之”(《捻军》第二册,第六三页。)。张乐行有没有接受招安,说法不一。张家后代说,当时“张乐行有一个小老婆叫杜(金)婵,极力反对投降,结果张乐行拒绝投降。”(《安徽史学通讯》一九五九年第六期,第五四页。)有的同志据此认为,张乐行“并没有为了做官而出卖良心、出卖农民、出卖革命” 被推为捻军盟主之后的张乐行,比较坚定地踏上了联合抗清的战斗历程。 在会盟中,张乐行发挥了领导作用。在困难面前,张乐行没有气馁,带领捻军主力向淮南进发。一八五七年三月初,他们在霍丘、六安交界地区同太平军会师。两军会师淮南,是和当时形势分不开的。捻军因为受到清兵的沉重压力,必须争取太平军的帮助;太平天国由于一八五六年的天京变乱,力量大为削弱,急需团结友军一致对敌。共同的斗争把他们联结起来。张乐行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派龚得树、苏添福等迎接太平军;太平军豫天侯陈玉成、合天侯李秀成等也率部北上应合捻军。通过这次会师,捻军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两军旌旗齐奋,向敌人发起强大攻势,占领了安徽正阳关和霍丘,取得初次战果。
相关参考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
嘉庆十五年(1810年),张乐行出生于地主家庭。>道光初年,张乐行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在贩运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遂集众成捻,进行自卫,并支持农民抗粮、抗差、吃大户的斗
张乐行(汉语拼音:ZhangLexing;1810-1863),清末捻军首领,安徽亳州涡阳县张老家村人。曾贩运私盐,为人宽厚,重义气,乐善好施,远近闻名,被举为捻头。1852年他与龚德树等人在张老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凡被俘获的天国将领,都依大清律,被凌迟处死,而且都有历史记载。凌迟之刑,惨烈无比,可有的还是死得痛快,有的就死得很凄惨。死得最凄惨的,不是石达开,而是沃王张乐行。>至于李秀成,石达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乐行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天国能善终的将领屈指可数,封王的将领除了两人下落不明外,其他的全部被凌迟处死,附带枭首或摘心。像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遵王赖文
任柱(1837--1867),捻军重要首领,蓝旗主、东捻统帅。安徽蒙城县坛城人。1855年于坛城聚众竖旗起义,响应太平天国以及张乐行诸捻。率所部驰骋苏鲁豫皖,大河南北。1857年天王洪秀全封任为鲁王,
任柱(1837--1867),捻军重要首领,蓝旗主、东捻统帅。安徽蒙城县坛城人。1855年于坛城聚众竖旗起义,响应太平天国以及张乐行诸捻。率所部驰骋苏鲁豫皖,大河南北。1857年天王洪秀全封任为鲁王,
张乐怡,江西九江庐山人,出生于山明水秀的庐山,好山好水造就了她冰肌玉骨的容颜,加之父亲是建筑企业商人张谋之,家庭条件富庶,她自小聪明伶俐,漂亮出众,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金陵大学等,一度成为校花,毕业后
宋子文老婆张乐怡是九江建筑商人膝下千金,自幼生活殷实,聪明伶俐,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回家参与张氏家族的企业管理。当时,张乐怡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加上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张氏家族来说,
宋子文老婆张乐怡是九江建筑商人膝下千金,自幼生活殷实,聪明伶俐,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回家参与张氏家族的企业管理。当时,张乐怡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加上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张氏家族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