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简介,张裕钊书法作品有哪些
Posted 书法
篇首语: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朝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简介,张裕钊书法作品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朝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简介,张裕钊书法作品有哪些
人物简介
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这就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后来自辟蹊径、突破藩篱的书学独创精神。
道光18年(183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1846),于湖北乡试中举。道光30年(185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半职。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到光绪18年(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1894年正月十四日,于西安寓所逝世。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姚雪臣、朱铭盘,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许多门生后来成为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在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其弟子姚雪臣在河北省南宫县的历代传人有姚景贤、董毓明、张自旺、张智霖。南宫县张裕钊的传人较多,已多次举办张裕钊流派书法展。
书法造诣
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其源于魏晋,突越唐人。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张氏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陈方既《张裕钊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与他人相绝”。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张謇、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
文学主张
论学,继承桐城余绪,认为汉学“枝辞碎义”,“穷末而置其本,识小而遗其大”,宋学“专从事于义理,而一切屏弃考证为不足道”(《复查翼甫书》、《与钟子勤书》等),主张“学问之道,义理尚已。其次若考据、词章,皆学者所不可不究心。斯二者固相须为用,然必以其一者为主而专精焉,更取其一以为辅,斯乃为善学者”(《复查翼甫书》)。张裕钊为文,推尊桐城义法,言“不信桐城诸老绪论,必堕庞杂叫嚣之习”(姚永朴《旧闻随笔》)。又师承曾国藩,力救桐城派古文气弱之失,强调“文章之道,莫要于雅健”(《答刘生书》)。故其行文思力精深,张裕钊也能作诗,多牢骚抑郁语,如《读史》等。亦有忧愤国事之作,如《孤愤》、《与友人夜话》等。
主要作品
张裕钊的书法亦名重一时,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遗文》5卷,《濂亭遗诗》2卷。1916年,裕钊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 有影响的作品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黄孺人墓志铭》、《重修南宫县学记》、《论学手札》、 《滕王阁记》 、《蒯氏墓碑》、《赵充国颂》、《古诗帖》等。
人物评价
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称:“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他的书法艺术受到康有为、章太炎的高度赞扬。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
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
张裕钊自许亦甚高,自称撰《书元后传》,近似西汉人,不下于方苞、姚鼐、梅曾亮诸人(《答李佛笙太守书》)。 所以吴汝纶《依韵奉廉卿》诗说:"张叟用文娱百忧,风涛入笔倒如流。"
藏书故事
入曾国藩幕府,与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并称为“曾门四弟子”,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能作诗,有忧愤国事之作,如《孤愤》、《与友人夜话》等。书法艺术造诣极深,亦名重一时,其书体称为“张字体”,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喜收藏图籍,与藏书大家如杨守敬多有往来,和江浙藏书家蒋光~甚为密切,他曾记载:“蒋君寅P好读书,藏图籍数十万卷。遭粤贼陷浙东西,出走海上,沂江以至於楚,转徙江汉之间,然必以其藏书自随,不少时委去,盖好之至也。”《古逸丛书序目》称,影宋蜀大字本《尚书释义》为武昌张廉卿所藏。收藏到名本亦亲加校勘,经他校刻之本,时称精善。编撰《高淳县志》28卷,著《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等。1916年,裕钊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作品选摘
诗作
【咏史】
功名富贵尽危机,烹狗藏弓剧可悲。
范蠡浮家子胥死,可怜吴越两鸱夷!
书法
下面书法作品依次为行书立轴、行书七言联、韩愈新修滕王阁序、楷书立轴、行书五言联、楷书九言对联
文化介绍
介绍
张裕钊文化园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沼山镇丛林村,距沼山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经铁贺线、239省道与106国道、武黄高速、京珠高速相连,交通便捷。
张裕钊文化园内设张裕钊文史馆、张裕钊书法碑廊、张裕钊书法流派碑林、廉卿塔、民俗馆、生态园等景点。并于2012年10月18日举行盛大开园庆典,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参加了开园庆典仪式并给与高度评价。张裕钊文化园中的文宗学府楼不仅藏有张裕钊及其家族的重要文物:乾隆时期的木匾、地契、墓志铭等,还汇聚了张裕钊书法流派的众多书法精品。张裕钊书法碑廊还刻录了张裕钊先生的书法精品《宝剑赞》、《千字文》、《八分考》,《楷书诗帖》等、其中石刻巨卷《论学手札》堪称稀世珍品。
张裕钊文化园的人文风格与地域特色浓郁,人文环境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总体规划有人文景观、湖光山色景观、休闲度假、学术会议、教学写生、生态景观六个功能区,可日接待游客6000人以上,张裕钊文化园与湖北省著名农业观光景区——梁子岛生态旅游区、沼山翠竹山庄呈三点一线,融赏水、观山、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带,成为湖北东南部一道亮丽旅游名片。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曾国藩、康有为盛赞都张裕钊书法 日本人将其学会后发扬光大
在中国历史上,张裕钊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在书法界的名气却很大。此人不仅被曾国藩、康有为盛赞,而且还在机缘巧合之下,将书法艺术在日本发扬光大。>>一、曾国藩最寄予希望的学生>张裕钊出生在湖北鄂州的一个
提及书法,我们普通能想到的就是王羲之、米芾、赵孟頫、欧阳询等各人,而在中国汗青上,在众多的汗青长河中,另有数不清的书法牛人,他们实在也发明了很多优良的作品,可是有的人却其实不为人所熟知。>>这类状况好
1、出生书香门第,为“曾门四学士”之一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
人物经历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下诏求言。黎庶昌以廪贡生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主张。朝廷降旨以知县补用,交曾国藩的江南大营差遣。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黎庶昌随营6年,与张裕钊、吴汝纶、
近代人物中文名:陆维钊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平湖新仓镇出生日期:1899年3月3日逝世日期:1980年1月30日职业:书画家毕业院校:南京高等师范代表作品:《中国书法》,《全清词钞》陆维钊人物年表18
本名:元钊 所处时代:北魏 民族族群:鲜卑族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526年 去世时间:528年 元钊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祖父为京兆王元愉,父亲为临洮王元宝晖。 武
知名人物 章士钊生平故事简介,章士钊历史评价,章士钊怎么死的?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秋桐等[1],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生于1881年3月20日(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其父章锦曾在乡为里正,后业中医。章士钊自幼在其兄执教之私塾读书,勤奋向学,进步甚速,
知名人物 章鸿钊生平故事简介,章鸿钊历史评价,章鸿钊怎么死的?
章鸿钊,字演群,号爱存,笔名半粟。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1877年3月11日(清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浙江湖州(今吴兴县)城南荻港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父亲章乃吉是塾师,叔父是光绪己丑科进士。章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元钊生平简介元钊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祖父为京兆王元愉,父亲为临洮王
身世满清贵胄、吃遍世界厚味的台湾作家唐鲁孙(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珍妃的堂侄孙),被誉为“谈吃圣手”,所谓“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为唐鲁孙系列作品集题写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