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卫,在史上曾参与灭蜀,有卫抚床典故

Posted 草书

篇首语: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卫,在史上曾参与灭蜀,有卫抚床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卫,在史上曾参与灭蜀,有卫抚床典故

卫(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西晋时重臣、书法家。曹魏尚书卫觊之子。

卫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于魏国仕官,历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回师后转任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封阳侯。

西晋建立后,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因功进爵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后逊位,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后对立。不久,贾后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一门,享年七十二岁。

卫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张怀《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人物生平

出生官宦

卫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高祖卫痹汉明帝时是著名的儒士。父亲卫觊,任曹魏尚书。由于家庭的影响和父辈的熏陶,卫青少年时就以“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受到邻里、亲朋的称赞。他10岁时丧父,从小便磨炼自立的能力。先世袭亡父的爵位乡侯。年仅二十岁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

当时魏国法度严苛,权臣专政。但卫则坚持秉公办事,不亲不疏,尤其是涉及大大小小的诉讼,总是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人信服。十年间历任通事郎、中书郎、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260年(景元元年),魏元帝曹奂即位后,卫官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后转任廷尉。

讨伐蜀汉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卫在讨伐蜀汉时以监军的身份并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代理镇西将军军司,并统兵一千人。平蜀后,邓艾自大而独断专行,钟会与卫密奏司马昭,说邓艾有反状。魏元帝曹奂下诏用囚车监禁邓艾。钟会先派卫先到成都收擒邓艾,钟会以卫兵少,打算借邓艾之手杀了他,以加邓艾的谋反罪。

卫心知肚明,但不能拒绝,便去了成都。卫在夜里到达成都后,向邓艾手下的的将领发出檄文,声称“奉诏捉捕邓艾,其余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如果向朝廷军来报到,爵位赏赐就和之前一样;如果胆敢不出面,就诛灭他三族。于是第二天鸡鸣时,邓艾的属将们纷纷赶来卫军营中,只有邓艾还在帐内未出来。于是卫就在日出后,乘着使者的车赶往邓艾的居所,此时邓艾还在睡觉未起,父子一起被擒。邓艾对着天叹道:“我邓艾是忠臣啊!竟然会有如此的下场!从前白起所受的遭遇,在今日又见到了。”

这时,邓艾的属将计划拦劫囚车营救,率领兵马来到卫军营。卫穿着轻装出来迎接,假称正在写奏章,要为邓艾的事申辩,诸将相信了他而停止营救邓艾。

公元264年(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后,决意谋反。

次日便以为郭太后致哀为由,将胡烈等将领、官员请至蜀国朝堂,趁机将他们软禁起来,并举兵叛乱。这时所有士卒只想着班师回朝,成都内外都有骚动,人们心里都很担心惧怕。钟会把卫留在身边商量此事,在木片写上“欲杀胡烈等”给卫看,卫不答应,两人便开始互相猜忌。卫去上厕所时,碰到胡烈原本的左右将领丘建,便告诉他,要他把消息传到军中。

钟会逼迫卫作出决定,当夜他们两个不能合眼,各自握刀于膝盖上。第二天,城外有些得到消

息的军队已经准备要攻进钟会,因为卫还在里面而不敢出兵。钟会想命卫出去慰劳各军,卫打算趁此机脱身,故意跟钟会说:“您是各军的统率,应该自己前去。”钟会说:“你是监军,应该先让你先去,我随后就到。”卫于是下殿离开,钟会后悔便派人去,叫他回来。

卫称说自己生了病,并假装仆倒在地,后来抵达城外,钟会派几十名亲信去追。卫便拿盐水来喝,让自己大吐。由于卫本身就瘦弱,所以看起来像是患了重病,钟会所派的亲信和医生来看他,都说他病重不起,钟会于是无所忌惮。等到天黑城门关闭后,卫作檄文宣告诸军,各军也已经自动号召,约定隔天一早一起讨伐钟会。钟会率领所有士兵出战,城外诸军将其击败,只剩帐内数百名土兵跟随钟会走,最后所有人被杀死。卫约束诸将,才平息下来。

邓艾本营的将领想要追上囚车救出邓艾,迎接他回成都,卫自认为和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担心会有变故,就派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邓艾父子。起初,邓艾进入江油时,田续不敢前进,邓艾想要杀了他,不久又放了他,等到卫派遣田续,对他说:“可以报在江油受辱的仇了。”

扫平边患

益州平定后,朝庭中议论要加封卫,卫说:“克蜀之功,这都是各位的功劳;而邓艾、钟会二将则是自取灭亡。”坚持不接受赏赐。之后担任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的职位,不久即转任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进封阳侯。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司马炎建立西晋,这是卫倍受晋武帝信任的时期。先转任征东将军,不久进爵为阳公。

公元269年(泰始五年),都督青州诸军事,又兼任青州刺史。后加号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之处都有政绩。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任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朝廷听从卫之前的意见,设立平州,后以卫兼督平州。卫在任内又离间北方部族,为朝廷解决了边害。

晋武帝闻知后,对其大加奖赏,赐其一子爵亭侯。卫乞求将这个爵位封给自己的弟弟,但还未受封他就去世了,于是封卫子卫密为亭侯。卫六子都没有爵位,全都让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远近之人都称赞他这种行为。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入朝为尚书令,加侍中。

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又升任司空,仍领尚书令、侍中。又领太子少傅,晋武帝将其女繁吕公主下嫁与卫第四子卫宣。

惨遭冤杀

卫宣娶了公主后,有沉溺于酒色的过失。杨骏平素与卫不和,而且自己想要独掌朝政,认为如果卫宣与公主离婚,卫必定逊位辞职,于是与黄门等一起诋毁卫宣,使得武帝下诏让二人离婚。卫即惭愧而又惧怕,于是请求告老逊位。下诏以卫为太保,以阳公身份回家。有关部门又上奏收捕卫宣交给廷尉,并且罢免卫之职,武帝不许。

后来武帝才知道是黄门故意构陷卫宣,想要让公主与卫宣复合,而此时卫宣已经因病去世。

公元290年(永平元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

公元291年(元康元年),杨骏被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作为帝师的卫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朝政,录尚书事。被赐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誉。

不久,司马亮上奏建议让诸王回到O国,与朝臣在殿上议论此事,无人敢应,只有卫附和,司马玮因而记恨卫。贾后也因为卫正直,自己做事无法随心所欲。便以“谋图废立”的罪名,下诏给司马玮,命其免卫官位。司马玮派清河王司马遐率部包围卫府,众人都怀疑诏书有假,想让卫问清楚再认罪不迟,卫不许,于是与子孙九人一同遇害,享年七十二岁。只有卫恒的两个儿子卫b、卫d在医者家里才躲过一劫。

卫当初为司空时,曾经斥责帐下督荣晦,等到收捕卫的时候,荣晦也在内,报出卫家人姓名,使其一门九人都无法幸免于难,司马遐不能禁止。

事后,卫之女及国臣重卿们经过百般奔走、上书,卫一案才得以昭雪,荣晦一族都伏诛,司马衷下诏追赠卫假黄钺、兰陵郡公,追谥成公。

还在晋武帝时,卫深感年事已高,几次与司马亮、魏舒等老臣请求离职,但都没得到准。当时朝野间有一种议论:自西晋兴起,朝廷的三公很少能够辞荣善终。

早在晋惠帝为太子时,朝臣们都认为他纯质天真,不能亲理政事,应该另立。卫身为老师,有一次竞借酒醉影射了他,这是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所嫉恨的。而由于卫的秉性刚直,触怒了朝廷中的一部分权臣,尤其触怒了善使权谋的贾皇后,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个人成就

书法

《晋书 卫传》谓其:“学问深情,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章草),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二人草书同师法于张伯英(张芝)。大家认为卫书法得到张伯英的筋,索靖得张伯英的肉。卫自称:“我得伯英之筋,(卫)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

梁武帝萧衍《草书状》,肯定了卫草书在书史上的地位。梁庚肩吾《书品》列卫为上之下。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卫书为上之中。张怀《书断》卷中列卫章草为神品,其小篆、隶、行草入妙品。并赞卫:“天资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飘乎清流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时议认为:“放手流便过索靖,而法则不如之。”

卫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兼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其章草学张芝而自成风格,与索靖抗席。学篆书也能在继承其父古文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马宗霍《书林藻鉴》说:“承父,觊传古文,则亦能篆也。”《魏书本传》谓其善鸟篆,而宋梦英则谓:“作柳叶篆,其迹类薤叶不真,笔势明劲,莫能得学。”可见卫在篆书方面也能在继承其父的基础上自辟蹊径。更值得一提的是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谈到的卫“更为草藁”也应当说是书史上的创举。

《采古来能书人名》还记载:“ 子,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相闻书也。”而元郑杓的《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说道:“晋卫采张芝及父觊法而作,盖草书之带行者,又名‘草稿’”。《古今法书苑》附《陆深总论》说:“张伯英之法,谓之草书(当指张芝所创今草),卫复采芝法,兼乎行书,谓之‘稿草’”。《中国书法大辞典》之中“相闻”的书条解释道:“草书近行者……宜用于书函尺牍的赠答往来,故名。”

据以上诸说,可知卫所创之草稿,乃是在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参其父卫觊笔法及汉末以来已流行的行书而创的一种介于草、行之间的书体,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草”。既有别于章草或今草,又有别于一般行书,此体用于来往书札,更为便捷,所以又叫“相闻书”。

卫是魏晋时期书法世家卫氏书派的关键人物,在这个世家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卫氏一门四代,在魏晋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书法世家。三国时期,卫觊与钟繇比肩,经过晋代卫、卫恒、卫夫人等人的宏扬,形成了卫氏书门家风。在此过程中,卫承前启后,克绍箕裘,实为这个

书法世家的奠基人。

卫氏书派影响极为深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卫氏书风影响到大江南北。在南方,影响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瘐氏及魏晋高门郗氏;在北方,影响到号称“北方第一名门”的清河崔氏以及陈留江氏。卫夫人与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中表亲,故王羲之幼时得亲承卫夫人的教诲。

又张怀《书断》有言:“郗稚浦谑椋虽齐名瘐翼,不可同年,其法皆遵于卫氏。”《北史·崔浩传》载:“崔悦与卢谌,并以博艺齐名,谌法钟繇,悦法卫,而俱习索靖之草。”江式《论书表》说:“臣六世祖(江)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按晋初时卫觊已卒,江琼应受学于卫)古篆之法……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说明北方崔、江两大世家,均世传卫氏书法。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卫与钟繇都是南北书派的共祖,其影响之深远,确非一般。

政治

在西晋的用人制度上,卫提出过大胆的改革建议。原在曹魏政权建立以后,魏文帝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客观上助长了门阀制度的形成和门阀世族势力的发展。担任“中正”的官员,都是世家大族,因此品定人物就完全控制在世家豪族的手中。

卫在给晋武帝的上书中认为:九品中正制不过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道。这种计资定品、居位为贵的做法,必然产生使人弃德而忽道的弊端,与国运民生皆不利,应当消除。他主张恢复乡举里选的荐才制度。又论述了开启贤达之路的重要意义:”让下属敬重上级,人民顺应教化,风俗与政治清明,教化与法制相辅相成。人民知道好坏之分,不在与朋友交际,即攀比奢华的事就会自动消亡,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如今废黜九品制,则应该批准旧时制度使得朝廷大臣共同互相举荐任命,有才之人的道路既然宽阔,就可以激励大家有推荐贤人的愿望,检核在任官员的得失。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这些可贵的尚贤用才之道,深得晋武帝称赞。

卫从泰始初年开始,接连担征东大将军、征北大将军等职,又领多州刺史。当时北方主要有两部势力,东边有乌桓,西边是拓跋力微,他们一同骚扰边境,为害北方。卫设计离间二部,导致他们之间产生嫌隙,导致乌桓部众投降而拓跋力微因忧愁而死。使得北方清净一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历史评价

司马炎:“征东将军卫,忠允清识,有文武之才。”

杜预:“伯玉其不免乎!身为名士,位居总帅,既无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当何以堪其责乎?”

羊欣:“河东卫,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

萧衍:“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以为兄弟,薄绍之为庶息,羊为仆隶。”

王僧虔:“张芝、索靖、韦诞、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江式:“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

房玄龄等《晋书》:“①夫忠为令德,学乃国华,譬众星之有礼义,人伦之有冠冕也。卫抚武帝之床,张华距赵伦之命,进谏则伯玉居多,临危则茂先为美。遵乎险辙,理有可言:昏乱方凝,则事睽其趣;松筠无改,则死胜于生,固以赴蹈为期,而不辞乎倾覆者也。俱陷淫网,同嗟承剑,邦家殄瘁,不亦伤哉!”“②贤人委质,道映陵寒。尸禄观败,吾生未安。卫以贾灭,张由赵残。忠于乱世,自古为难。”

李嗣真:“卫、杜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韵,明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匹俦。”

张怀:“天资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飘乎清流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

李贺:“黄庭留卫,绿树养韩冯。”

梦英:“作柳叶篆,其迹类薤叶不真,笔势明劲,莫能得学。”

陈普:“此座倾危不信人,此身便合去朝廷。凌云莫道非真醉,直到身亡更未醒。拓拔枝柯幸少疏,洛阳宫殿已为墟。休论荣晦师田续,忍读金墉稽颡书。”

康有为:“①伯玉、巨山,世传妙笔,伯玉藁书,为简札宗,巨山书势,为书家法。”“②按卫觊草体微瘦,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然则北宗之书,自当以筋骨为上,其风韵之逊于南,亦其祖师之法然也。”

马宗霍:“承父,觊传古文,则亦能篆也。”

轶事典故

抚床叹息

晋惠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大臣们都认为他淳朴天真、不堪重任。卫每次都不敢说此事。后来在陵云台摆宴,卫假装喝醉,跪在武帝床前说:“臣有事想要说。”武帝问:“您想说什么呢?”卫欲言又止,连续三次,于是只好用手抚床说道:“这个座位可惜了!”武帝才恍然大悟,说:“您真的喝醉了吧?”从此以后卫没有再提起过此事。

一台二妙

卫知书达理,学识渊博,并且才艺出众。与同署的尚书郎索靖都擅长草书,被当时人们称为“一台二妙”。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卫曾感慨地写信给已经逊位回家的魏舒说:“每次都和足下谈论此事,日日都没有结果,这就如看见它的时候,它在你前面,可是忽然之间,一不留神它又出现在后面了。”

亲属成员

高祖父

卫保东汉时期学者,被汉明帝征召,途中在安邑去世,明帝下诏赐安邑的墓地埋葬,从此家人都居住在此。

父亲

卫觊,字伯儒,官至尚书,封阌乡侯。卒谥号敬。

弟弟

卫实,卫之弟,西晋时因卫功获封开阳亭侯。

儿子

卫密:卫之子。因卫功劳封爵亭侯。与卫一同遇害。

卫恒:卫之子,字巨山。西晋书法家,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与卫一同遇害。后追赠长水校尉,兰陵贞世子。

卫宣:卫之子。娶晋武帝繁吕公主,婚后数次有酒色方面的过失,被杨骏等诬陷离婚。后武帝知道卫宣是被诬陷的,想要让公主与他复婚,卫宣却在此时病死。

卫岳:卫之子。与卫一同遇害。

卫裔:卫之子。于卫一同遇害。

孙子

卫b,卫恒之子,字仲宝。袭卫爵。东海王司马越以兰陵郡并入东海国,改封卫b江夏郡公,食邑八千五百户。晋怀帝即位,任散骑侍郎。后为刘聪所掳。

卫d,卫恒之子,字叔宝。清谈家、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

玄孙

卫崇,卫b被刘聪掳掠走,晋元帝司马睿以卫崇袭爵江夏郡公。

个人作品

《顿首州民帖》则是卫唯一的传世的书法作品,此帖已基本上去掉了波势,从此帖已可看出章草向今草的过渡。

卫著有《丧服仪》一卷(《隋书经籍志》)及《论语注》八卷。

《全晋文》还载有《请议郄诜假葬除服表》、《请除九品用土断疏》、《奏免山涛》、《奏请赠郑默三司》、《与某书》、《与魏舒书》等言论。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演义概况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卫为魏国监军

央视三国的卫。随钟会伐蜀,诸葛绪败于姜维,钟会怒,欲斩之,卫与众人力谏方得免。邓艾居功自傲,司马昭密书与卫,令其监督两路军马,与钟会监视邓艾,以防有变。后受钟会命逮捕邓艾,钟会谋败身死,卫命诸军归营待命。因惧怕邓艾被释出后,报复自己,于是使田续追斩邓艾父子。贾充安定成都,迁刘禅于洛阳,以卫守成都。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为人忠义,在史上曾受命抗击刘备,后败

刘,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将。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受命率兵抗击刘备,旋即败归。基本信息刘(?--214?),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部将。是刘璋部下的忠义之士,但其知名度远不如同为义士的张任。读guī

历史人物 韩胤,在史上曾被袁术派遣结交吕布

韩胤,汉末时期人物,袁术部下,袁术遣韩胤为媒,往徐州求亲,以结吕布而图刘备。历史概况袁术之使。术欲结吕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术遣使韩胤以僭号议告布,并求迎妇。沛相陈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

历史人物 士壹,在史上曾任职合浦太守,后被贬为庶人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士壹,士燮的弟弟,起初为郡督邮。刺史丁宫被征召回到京都,士壹护送他一路侍候勤勉,丁宫深为感激,临分手时对他说:“我这个刺史如果跻身三公之位,一定征召你。”后来丁宫担任司徒,就征召士壹。

历史人物 陈泰,在史上曾镇守魏国西陲,与邓艾抗击蜀军

人生生平怀柔外族陈泰于魏青龙年间任散骑待郎,父亲陈群死后继嗣其颍阴侯爵位。正始年间转游击将军。当并州刺史时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任内怀柔外族,甚有威望。后被征任尚书。公元240年-241年

历史人物 伯海为人好大喜功,在史上曾外通敌国

人物生平简介伯,(海音“痞”,拼音:pǐ),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囊瓦(子常)所杀,并诛

历史人物 北宫伯玉,其拥兵西凉,在史上曾发动叛乱

人物生平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十一月,湟中义从胡反叛,立北宫伯玉为将军,将时任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与凉州从事韩约劫为人质,不予放还。凉州刺史左昌派盖勋率军驻守阿阳县,叛军见阿阳县无法攻破,便转向攻打金

历史人物 大良造公孙衍,在史上曾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人物生平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

历史人物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在史上曾平定代郡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夏侯尚年轻的时候,与曹丕关系十分亲密,夏侯尚的才智也被曹丕所赏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平定冀州袁绍,任命夏侯尚为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征伐,后来又担任五官中O将文学。建安十八年

历史人物 张布,在史上曾任孙休的左右将督,受封永康侯

个人资料生卒:?-264官至:骠骑将军侍中封永康侯终属:吴兄弟姐妹:张张恂历史简介吴骠骑将军、侍中。先为长水校尉,因辅导勤劳,以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后孙专权,布与吴主休阴图之,封左将军,加为中军督

历史人物 丁固,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史上曾放走刘邦

人物介绍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刘邦,两军短兵相接,刘邦急了,回头对丁公说:“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迫害吗?”丁公便带兵返回,刘邦因此突围而去。项羽失败后,丁公拜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