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唐朝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简介,南霁云是个怎么样的人
Posted 大王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唐朝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简介,南霁云是个怎么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唐朝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简介,南霁云是个怎么样的人
人物生平
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统兵30万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南)。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张、南引兵自宁陵向睢阳进发,攻破叛军防线与睢阳守军会合。后尹子奇披挂上阵,被南一箭射中左眼。为守住睢阳,张遣南先向屯兵彭城(今徐州)的御使大夫许叔冀求援,但许无动于衷,南置骂而归。随率精骑三十突围至临淮(今江苏盱眙北)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南见其不肯出兵,便进前一步说:“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日,请大夫三思。”贺兰见南是难得将才,便想留于身边,于是设宴款待。南含泪道:“南霁云来时,睢阳的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然想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说着,拔出佩刀自断中指。然贺兰仍不语,南说:“主帅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扫平,国家不得安宁,请留此指以示人之心,归报主帅,与城池共存亡。”随上马而辞。临出城怒弓会射佛塔,箭入半箭。并誓曰:“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 在睢阳返城途中,被叛军发现,经一场血战,才进了睢阳城内。城内绝粮,“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张巡将自己爱妾对着三军将士杀掉,给将士们食用。将士们皆声泪俱下,不忍心吃,张巡强令将士吃下。尹子奇用云梯攻城,城头上的守军已饿到无法拉弓。
是年十月,睢阳陷落,张巡、南霁云被虏。叛军尹子奇劝南投降,南禀禀正气,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昂首挺胸英勇就义。后人曾有诗云:洒血睢阳谁笑痴?故乡粗豆靡穷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
文献记载
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中描写南霁云的部分;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译文
这段话的译文是: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
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
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
民间供奉
封神祭祀
南霁云在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影响,在当地被供奉为二龙大王,民间广泛敬称为二爷。
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期间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以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为首的数千精兵,被困孤城,捕雀掘鼠,吃草根,扒树皮,顽强拒守,宁死不屈,城破后,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将全部遇难。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感其勇壮,追封张巡为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置像凌烟阁。唐肃宗诏封南霁云为睢阳太守,特进左金吾卫将军,画像续入凌烟阁。宋太宗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敕封南为秦州慧音山昭佑嘉泽二龙神君。清嘉庆帝敕封南为秦州慧音山昭佑绥沣嘉泽二龙大王。
二龙大王南霁云的总庙会在天水秦州慧音山,甘谷总庙会在新兴镇雒家坪村,全马路有47村,庙47处。主要集中在大像山镇、新兴镇、安远镇一带。二龙大王经千余年崇拜,在天水一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祭祀程序。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五县二区范围内有南霁云、张巡、雷万春等庙守达二百余处,逢朔望及节会,香火鼎盛。
解放前夕,二龙王从天水来甘谷供奉时,正值小麦快成熟之际,由于迎送群众太多,对沿途庄稼不免践踏,于是就有了 “耙(无钉)打二爷” 和县长张孝友打二龙王神像的事。却是张孝友的事弄得民情哗然,张孝友自己也觉着把事闯大了,一是二龙王的战袍里面还有袍,竟是蒋介石和胡宗南所献,二是天水市绅对张孝友一片责难,无奈,张孝友只得在甘谷重塑二龙王神像,在天水捐资建南将军祠,甘谷待不成,调任西和县长。
甘谷一带的二龙王庙文革中被当作封建迷信拆除,祭祀程序随之废弃。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实,文革中被毁的二龙王庙也相继恢复兴建。
五月会
二龙大王在天水一带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影响,在天水人们尊称他为“二爷”,只因“二龙大王”很受当地群众欢迎与尊奉,所以每年的庙会活动都会去很多地方一尊活身像根本无法转完各地,故此在天水的两处总庙都有其“活身”像,天水秦州慧音山总庙有一尊二龙大王“活身”像,甘谷县新兴镇雒家坪村总庙有一尊二龙大王“活身”像,两尊神像几乎完全一样,甚至放到一起无法识别哪位是天水的,哪位是甘谷的。“活身”像均为坐身像,坐于敞棚轿子之中,全像有两米多高,宽一米一,二左右,轿子共有六个龙头,其中前方四个,左右各一个,前面两龙头下有一铜铃,左右每个龙头各有一铜铃,将军身穿红色龙(莽)袍头戴三角状官帽,脚穿官靴,漆黑的脸面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注视着当地的苍生,长长的胡须掉于胸前洁白的水袖直到脚面,轿子两侧都有两个拱四人抬的穿轿干的铁环,全身约重800多斤,轿子的底座分上下两层,据传说每个加层里面都有蛇,麻雀,燕子等小动物,它们长生于轿子的夹层里,千年不死。
每年的“二龙王”五月会,“二爷”都会从甘谷总庙坐车(因路程太远所以用车拉)去天水总庙“取龙水”然后回到甘谷县城总庙,届时县城街道两旁的大小铺面家家放炮相迎,每店都会或多或少的捐些香火钱,出了甘谷县城,“二爷”便开始从镇47个村镇依次传递,(当地人称之谓“打教”。)从第一个村子开始村村“下传”,大村停留三天,小村停留一天,三天的称之谓“全教”,一天的称“半教”,传递一般上午十时许开始,村民们带着锣鼓,唢喇,鞭炮,打着彩旗,拿着香火去接“二爷”,接头后,所有村民由村里老人带头,全体村民面朝“二龙王”神像,跪地烧香化黄纸磕头供奉后,十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们抬起去自己的村子,队列的最前面是鞭炮,其次是拿旗的孩子们,紧跟着的是锣鼓,唢喇,接着是“司公”(主持仪式的礼仪在当地的称谓)然后是端着香盘的村里老人,排行倒数第二的是手拿“二爷”令旗的指挥员,最后才是“二龙王”神像,其余的村民则紧跟在“二爷”的两边。只因“二爷”是武将所以喜欢人抬着“他”跑,故此大伙都是抬着跑,虽然个个满面汗水但心中却喜悦无比,不论到哪村都是如此的隆重热闹,村里几乎每村都有安放神像的庙宇。到村后将龙王爷安放于庙宇后,开始摆放供品,村民集体烧香。第二天开始打教,“司公”带领大家又唱又跳,好不热闹,其间也有很多还愿,捐助与乞富求安的村民,等所有的教打完后又送往下村,依次往下!每年等所有的村会结束后二龙王于七月底返回总庙,整个五月会历时将近三个月,场面空前盛大,逐渐形成庙会!为当地一年中颇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二龙大王秦腔睢阳魂
2006年,中国作协会员、甘谷县文化馆牛勃根据南霁云的历史故事传说,亦即天水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慧音山二龙大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创作了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
秦腔《睢阳魂》由中国作协会员、甘谷县文广局副局长牛勃编剧,陕西省戏剧研究院老同志王震作曲。该剧反映了发生在唐朝时期著名的河南睢阳保卫战的故事,刻画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民族英雄南霁云不畏艰险,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南霁云也就是家乡天水市--甘谷县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慧音山二龙大王。全剧通过驰援、接应、搬兵、坚守、殉国等一系列慷慨悲壮的场面,塑造了南霁云、张巡、雷万春、南夫人等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大忠大勇,唱响了一曲精忠报国的主旋律。
2008年10月27日晚8时,《睢阳魂》在甘肃省兰州市兰空礼堂参演了“甘肃省庆祝建国60周年暨新创剧目汇演”,次月2日晚,金城大剧院举行隆重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剧目颁奖晚会。《睢阳魂》获剧目二等奖,编剧牛勃获编剧三等奖。
人物评价
梁羽生曾在《大唐游侠传》中评价南霁云:敢笑荆轲非好汉 好呼南八是男儿。
《隋唐演义》第九十四回:安禄山屠肠殒命 南霁云啮指乞师。
后世纪念
南霁云庙,在宋州宋城县(今商丘睢阳)南七里。唐代宗大历二年仍唬“顷者,国步艰难,妖星未落,中原板荡,四海横波。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析骸易子,曾未病诸,兵尽矢穷,乃其忧也。于戏!天未悔祸,人何以堪?宁甘杀身 ,不附凶党,信光扬于史册,可龟鉴于人伦。其立庙焉,以时祭祀。”
南霁云是唐魏州顿丘(双庙乡南寨村)人,今清丰县境属古顿丘。清丰南园,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该园围绕“忠勇”精神,以历代忠勇之士的人物事迹为主题,进行全方位展示古人勇武刚强、忠勇大义和豪放不羁的英雄情怀。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辽朝金吾卫大将军耶律余睹简介,耶律余睹是个怎么样的人
人物生平天庆(1111—1120)年间,为金吾卫大将军、东路都统。九年(1119),领兵镇压张撒八起义,擒撒八。保大元午(1121)正月,被元妃兄萧奉先诬与文妃谋立文妃子耶律敖鲁斡,惧,降金,仍以原职
南霁云(712年----757年10月),勇武过人,玄宗、肃宗时期,生于魏州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寨村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屡建奇功。后睢阳陷落
南霁云简介,他于公元七一二年出生于魏州顿丘,它的别名南八,后来成为一名唐代著名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追随张巡取得不少军功。死于睢阳之战,他的像悬挂在凌烟阁里。南霁云出身贫寒,张沼起兵讨安禄山,南霁云参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南霁云射瞎了这人,最终挽救了大唐帝国,后人称为双国士,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南霁云(712年―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出身农民家庭,因排行
757年初,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说叛军大将尹子奇带13万人马要攻打睢阳。张巡深知,睢阳是通往江、淮的要道,江、淮则是唐朝的重要财富来源,守住睢阳,保全江、淮,对平叛战争全局至关重要。
历史上的南霁云是一个威武不屈的汉子,是唐朝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军队小领导,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却把中国人所谓的节操演绎得回肠荡气,让人看了之后都忍不住想要为之拍案称绝,那么南霁云在历史上到底是怎
历史人物 尹子奇是什么被南霁云射瞎眼睛的 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
南霁云(712年―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出身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为人勇武过人。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屡建奇功。>南霁云
南霁云(712年―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出身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为人勇武过人。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屡建奇功。>南霁云
历史人物 南霁云在文献上是怎么记载的 他在民间的供奉是什么样的
文献记载>原文>《张中丞传后叙》中描写南霁云的部分;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
南霁云借兵成功了吗?他做了什么让官员们掩面哭泣?本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