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匡衡简介,有“匡衡凿壁偷光”事迹传于世

Posted 经学

篇首语:越工作越能工作,越忙碌越能发明出闲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匡衡简介,有“匡衡凿壁偷光”事迹传于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匡衡简介,有“匡衡凿壁偷光”事迹传于世

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家族成员

儿子:匡昌、匡咸

人物评价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墓地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乾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有关成语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轶事典故

匡衡学习好,还很勤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

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史书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

《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家,出生在山东苍山兰陵镇。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就喜欢读书。可是

匡衡凿壁偷光 最终为什么会成了贪官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相比已经说过无数遍了吧,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会拿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告诉他们努力学习究竟有多重要。但是他们或许自己都不知道,匡衡虽然后来的确成功了,成为了宰相,然而

历史人物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成功了吗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成功了吗?匡衡是怎么堕落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相比已经说过无数遍了吧,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会拿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告诉他们努力学习究竟

都听说过"凿壁偷光"的故事,那你知道匡衡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吗

凿壁偷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作为古代经典事例,曾经多次荣登各大畅销的成语故事书中,想必大家对于这个故事应该也都有所了解。实际上,"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并不是出于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一本名叫《西京杂记》的

历史人物 匡衡凿壁偷光苦读书 最后他的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凿壁偷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大家在小时候都听过,而且老师还让我们以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他就是匡衡,一位博学多才、才华横

初中历史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匡衡。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  凿壁偷光,

初中历史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匡衡。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  凿壁偷光,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 凿壁偷光的主角是谁

成语典故_成语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凿壁偷光的主角是谁?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

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纲要

1.老师让课前演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战国时期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晋代车胤映雪---晋代孙康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

有哪些名人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故事

1、《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