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西晋文学家张翰简介,是张良的后裔,张俨之子

Posted 县志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西晋文学家张翰简介,是张良的后裔,张俨之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西晋文学家张翰简介,是张良的后裔,张俨之子

人物介绍

张翰,字季鹰,西晋著名文学家,吴江莘塔人氏。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俨死后不久,东吴就被西晋所灭,作为亡国之人的张翰虽然有才华,善于写文章,但是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不愿意受礼法约束,恃才放旷,很像曹魏时放荡不羁的阮籍,因为阮籍曾经担任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就称张翰为“江东步兵”。晋惠帝太安元年(302 年),官至大司马东曹掾。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吴灭亡之后,有一次张翰在阊门附近的金阊亭听到有琴声清越,循声找去,原来是会稽名士贺循泊船于阊门下,在船中弹琴,张翰和他从不相识,但是一见如故,顿有相见恨晚的知音之感,两人依依不舍。当张翰问到贺循是去洛阳后,就临时决定也和贺循一起去洛阳,登船就走,连家人也没有告诉。由此事可以看出张翰为人处世确实随心所欲,颇不负“江东步兵”的雅称。

轶事典故

张翰因不愿卷入晋室八王之乱,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 ( 茭白 ) 、莼羹、鲈鱼,辞官回吴松(淞)江畔,“营别业于枫里桥" 。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他想起了往昔的乡居生活与家乡风物,尤其思念起吴中特产、味道特别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诗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

“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当时张翰在洛阳为官,遂去官返乡,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墓葬争议

其墓葬何处,曾有争议。

清朝康熙屈运隆编纂的《吴江县志》 (1685 年 ) 说:“晋东曹掾张翰墓在二十九都南役圩”。乾隆十二年沈彤等人编纂的《吴江县志》 (1747 年 ) 说:“按《吴地记》云:张翰葬横山东五里。《吴郡图经续纪》云:张翰葬横山东五里,坟亡。《姑苏志》《吴县志》皆因之。则翰墓有确证,不可假托。”后出的乾隆县志不同意康熙县志的说法。

《吴地记》虽然是最早的地情书。但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为后世重辑之残本”,“有他人之作窜入”。张心澄《伪书通考》称其书“伪窜”。因此该书仅几个字的含糊记述令人生疑。至于后面三本志书是“皆因之”,更难以使后人信服。

清初长洲学者张大纯实地调查后,在《三吴采风类记》中明确记载张翰墓在二十九都二图南役圩,并作《过季鹰墓感赋》:

弭节江干日已晡,季鹰高节冠东吴。宦情落落空千载,墓草青青傍五湖。

杯酒生前轻将相,秋风身后重莼鲈。只今势利滔滔是,过此还应愧汗无?

与沈彤同时代的北芦墟人沈刚中在其《分湖志》 (1747 年 ) 中记述:“南役圩有古墓,无封植树。民指为翰墓”。以后,嘉庆年间 (1800 年前后 ) ,该地曾有张翰墓碑出土,惜字迹模糊。同治九年 (1870 年 ) 吴江知县黎庶昌重修张翰墓并立石。

1958 年 11 月 11 日 ,吴江县文教局派员查明:位于莘塔公社东联大队南役圩南端的张翰墓占地 50 平方米,封土高 1.5 米 ,墓西约 40 米 处的敬信庵曾供奉张翰的神位。墓碑和木神位已于去冬今春毁掉。当时建立三人保管小组,插牌明示。

2000 年秋调查:张翰墓已于 60 年代中期毁掉,遗址在今莘塔镇枫西与荡东两村 ( 即原东联大队 ) 之间的东枫小学内,前排平房教室西半部即墓址所在;敬信庵原址上早已改建成村办公所和小工厂。张氏后代仍在东弥陀村,有东张、西张两支系。枫里桥、南役圩、莼鲈港又名二图港等都是当地地名;在明清朝均属二十九都二图。方言“二”念成“尼”,“二图港”转音成了“弥陀港”。此地在元荡东北滩。志书上元荡名“莼菜荡”,鼋荡、元荡均是后来的说法。

人物评价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博学善属文,造次立成,辞义清新。

钟嵘《诗品》对张翰评价颇高,将张翰与曹魏何晏、晋孙楚、王赞、潘尼并举,称其:虽不具美,而文采高丽。并得虬龙片甲,凤凰一毛,事同驳圣,宜居中晶。

刘勰《文心雕龙》:辩切于短韵。

李白《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张翰黄华句,风流五百年。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再动游吴棹,还浮入海船。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

北宋苏轼有诗赞曰:“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明朝陆树声《长水日抄》:对张翰身后名和当世名的看法也颇表赞同。

清代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五:对张翰、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有比较中肯的分析。

张翰世代受到家乡人的纪念,据乾隆《吴江县志》卷七载:北宋元v年间,吴江知县王辟筑三高祠,将张翰、范蠡、陆龟蒙并称三高,入祠其中,后经历代兴修,规模大备,祠内有塑像等物,每逢春秋都有祭奠。

史籍记载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张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齐王妆傥大司马东曹掾。资敝慈ǎ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著《首丘赋》,文多不载。俄而装埽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西晋文学家阮咸简介 阮咸和阮籍是什么关系

  阮咸的人物生平简介  阮咸字仲容,今河南开封人。是三国到西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魏武都太守阮熙之子,步兵校尉阮籍从子,阮瞻、阮孚之

历史人物 顾荣与张翰 顾荣诈酒避祸的故事

顾荣顾荣著有《顾荣集》等作品,是西晋大臣、名士,为官得司马睿重用,身居高位,协助建立东晋。永嘉六年(312年),顾荣逝世,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元”。顾荣与张翰>顾荣在吴亡后到洛阳

历史人物 西晋文学家阮咸的简介 阮咸和阮籍是什么关系历史名人

  阮咸的人物生平简介  阮咸字仲容,今河南开封人。是三国到西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魏武都太守阮熙之子,步兵校尉阮籍从子,阮瞻、阮孚之

历史人物 傅咸简介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太子洗马傅咸生平

  (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文学家。傅玄之子。曾任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他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说「奢侈之费,

知名人物 张翰英人物简介

·张翰英张翰英,宇航电子技术工程专家,卫星无线电遥测、卫星程序控制、卫星容错计算机、火箭和卫星自动检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遥测系统的设计和研制;作为分系统技术负责人,主持火箭、卫星自

鲈鱼的历史典故

西晋八王之乱时,出仕洛阳的吴郡张翰以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借口,远离了洛阳的是非之地。后来成为文人们借以表达自己出仕报国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矛盾心理时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说鉴》、《晋书·张翰传》:

历史人物 王浚简介 西晋时期将领王沈之子王浚生平

  (252年-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时期将领,之子。长驻北方疆土并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但永嘉之乱后生不臣之心,亦与段部鲜卑交恶,最终被石勒所败。>  母亲赵氏出身贫贱,只因常

历史人物 西晋荥阳太守、中书监“荀组”简介,是荀勖之子

人物生平名相之后荀组刚成年时,太尉王衍遇到他,赞叹说:“荀组平和闲雅有才识。”当即举荐他为司徒左西属、补太子舍人。不久,司徒王浑又聘其为从事中郎,转左长史;历太子中庶子,荥阳太守。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

历史人物 西晋司隶校尉刘讷简介,是刘]之子,有《诚斋集》之作

人物生平刘讷,字令言,有人伦鉴识。初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乐广)我所敬,张茂先(张华)我所不解,周弘武(周恢)巧于用短,杜方叔(杜育)拙于用长。”终于司隶校尉。刘讷与渤

历史人物 何曾简介 西晋时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何曾生平

  (199—278年),大臣。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魏大臣何夔之子,何遵、何邵之父。承袭其父爵位,魏明帝时为平原侯,为文学。明帝即位,擢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与曹魏权臣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