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再次举起反清的大旗? 吴三桂隐忍三十年
Posted 吴三桂
篇首语:我会努力奋斗直到亮瞎你们的双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再次举起反清的大旗? 吴三桂隐忍三十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再次举起反清的大旗? 吴三桂隐忍三十年
清朝初年,国内的局势还不明朗,满清入关之后,还需要大量的汉人来安抚汉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西南的三个藩王就是代表,清廷一方面钱粮税收都下放给当地,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们替清廷弹压边疆的叛乱。因为此时,北方和西北边陲仍旧有蒙古和准格尔各部落蠢蠢欲动。
但是,随着康熙皇帝继位之后,朝廷的国库逐渐空虚起来,在扳倒了权臣鳌拜之后,康熙的自信心膨胀,在征求了大臣意见之后,开始动心思撤三藩,毕竟是满人打下来的江山,对汉人总是防着一手,即便朝堂之内有人觉得应该反对,但是没人敢公然说出来,只好顺着皇帝的意思。
撤藩的命令下达之后,吴三桂和另外两个藩王召开了一次军前会议,商议了应对的办法,如果依照圣旨而行,那么这些替清廷打下江山的藩王将不再享有种种特权,就连以后的生活保障也捉襟见肘,何况在一个立足未稳的异族统治下,随时有可能旧账重提,所以为了自保,不得不反。
吴三桂终于翻出了藏在箱子底下三十年的明军铠甲,抚摸着这幅前明皇帝御赐的铠甲,他老泪纵横。是时候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了,隐忍太长时间了,一条龙已经缩成了一条小蚯蚓,结果上面还是要撤藩王,真是过河拆桥,况且他吴三桂当时只是向多尔衮借兵,因为大明王朝的覆灭,是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夹攻之下导致的,所以谈不上吴三桂屈了节气。
终于他点响了起义的大炮,把满清派来的奸臣朱国治斩首祭旗,带领着属下的兵勇将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的时候,起义军节节胜利,攻下了许多城池,东南和西南的半壁江山,重新回到了汉人的手里,康熙皇帝听说了阵前的军情之后,吓得脸色苍白,要写诏书表示退位,又想着迁都回老家盛京,但孝庄阻止了他。
由于吴三桂年事已高,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后来不得已而称帝,这样清廷抓住了师出有名的把柄,开始大肆宣扬吴三桂乃是小人,几度叛主,又由于国人心系和平,朝廷的碎银和税收人口土地都占优势,时间拖了9年,终于惨胜,可惜了吴三桂的春秋大业差点做成。
相关参考
还不知道吴三桂起兵反清,兵力几乎是清军一倍,却为何还是一败涂地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三桂叛乱,手中兵力大概二十万左右。所谓三藩叛乱,不过是吴三桂真刀真枪,其他两藩
一个朝代的兴盛衰败,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齐备的。明朝灭亡是如此,清朝兴起也是如此。吴三桂作为早期降清的重用将领,一直是清朝平定中原的主力之一。作为明军的时候,明军战力很渣,但是投降了清朝之后,被
一个朝代的兴盛衰败,都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齐备的。明朝灭亡是如此,清朝兴起也是如此。吴三桂作为早期降清的重用将领,一直是清朝平定中原的主力之一。作为明军的时候,明军战力很渣,但是投降了清朝之后,被
历史人物 吴三桂为什么敢杀永历皇帝 他举兵反清的时无人响应呢
吴三桂为什么敢杀永历皇帝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崇祯最后还是没有能抵挡住各
康熙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绝境。那一年,建宁公主才33岁!建宁公主,《鹿鼎记》里那个刁蛮、霸道、让人爱不起来的建宁公主,清
康熙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绝境。那一年,建宁公主才33岁!建宁公主,《鹿鼎记》里那个刁蛮、霸道、让人爱不起来的建宁公主,清
历史人物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 为什么偏偏放着平西王不做而是反清
很多人都不了解吴三桂反清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吴三桂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出生在明朝末期,但是却做了清朝的臣子,这样的行为让人们所不齿。那吴三桂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为什么
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故事,说的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几乎在同时期,有一个本来已经降清的将领,却真的为了小老婆反叛了清朝,其实结局都差不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最早出自明末清初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公元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被迫煤山自缢殉国,大明王朝灭亡。而此时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手握重兵,镇守在军事重地山海关。君主已
历史人物 清朝将领、平西王吴三桂简介,吴三桂反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人物生平早年时期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出身于辽西将门望族,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启二年(1622年)如何在广宁之战中失利,辽东经略熊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