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此人是当代天才,15岁上北大,25岁选择自杀,一生留下200万字诗歌
Posted 海子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此人是当代天才,15岁上北大,25岁选择自杀,一生留下200万字诗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此人是当代天才,15岁上北大,25岁选择自杀,一生留下200万字诗歌
中国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神童,他们小小年纪便能出口成诗,才华十分的了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的神童海子。说到海子,大家总会想到一句话「面朝大海,出暖花开」。海子是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曾给过无数人内心最深的慰藉。在那个年代,海子被认为是「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之一」!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虽然家境一般,但海子幼时便展露出过人的才华,他4岁时就可以背诵毛泽东语录,15岁时考入人人羡慕的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了当年的安徽省文科状元。
到了北大的海子,没多久便开始诗歌创作。在他的一生里,共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等等。读海子的诗歌,你总能感觉到一种完美主义的情怀,凄美而哀艳。如果你读过海子的诗,就应该可以体会到那种深入灵魂的孤独。
从北大毕业的海子,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安定下来。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寻找诗和远方以及心灵的宁静。他的这种行为,家里人表示无法理解,矛盾至极的海子这时迷上练气功,这种「修链」,能使自己获得暂时的平静,但气功练久了,无疑助长了海子的悲观情绪,甚至引发了他的一些生理上的病变。
诗人的爱恋总是热烈的,他的情书写得疯狂,动不动就有2万字之多。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死的时候只带了四本书,留下了九字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之后,再无诗歌,海子的一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就要成为太阳的一生」,就像古代埃及人和波斯人那样「死于太阳并进入太阳」。可惜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25岁便离我们而去,真是可悲可叹。你觉得海子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海子传》
相关参考
他15歲考入北大25歲自殺,死前寫下一詩,火了幾十年,你一定會背
他15歲考入北大25歲自殺,死前寫下一詩,火了幾十年,你一定會背1989年,山海關,一位詩歌天才在鐵軌上隕落,被呼嘯的列車帶走了年輕的生命,留下的揹包裏只有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
他15歲考入北大25歲自殺,死前寫下一詩,火了幾十年,你一定會背
他15歲考入北大25歲自殺,死前寫下一詩,火了幾十年,你一定會背1989年,山海關,一位詩歌天才在鐵軌上隕落,被呼嘯的列車帶走了年輕的生命,留下的揹包裏只有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
他北大毕业,我军伏击战大师,牺牲时25岁,毛主席伤心几天不出门
20世纪末,几位从井冈山走过来的老将军常聚在一起,只要一提起井冈山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马上就要谈到一个叫豪子的红军高级将领,牺牲时正值风华正茂。原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曾经说道:倘若他不被反动派杀害,一定
说到神童,我们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大堆名字:5岁能指物作诗的方仲永、6岁辨弦音的蔡文姬、7岁咏鹅的骆宾王、9岁出诗集的夏完淳、12岁拜相的甘罗……在中国古代,神童不胜枚举。那么到了21世纪的现
文革北大有多少教授学者因不堪忍受屈辱自杀? 单就北京大学一所高校来说,在“文革”初期和工、军宣传队进驻期间称得上权威的著名教授,如翦伯赞、饶毓泰先生等,自杀的就有
文革北大有多少教授学者因不堪忍受屈辱自杀? 单就北京大学一所高校来说,在“文革”初期和工、军宣传队进驻期间称得上权威的著名教授,如翦伯赞、饶毓泰先生等,自杀的就有
海子为什么自杀?海子自杀原因 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
蒋介石是一个十分挑剔的人,同时代的人,能入他法眼的很少,就连李宗仁,阎锡山,宋子文等国民党高官,在他心中都不值得一提,然而,有一个文人,却被蒋介石十分看重,被他称为当代完人,他死后,蒋介石曾悲痛不已。
...始的。“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在绣房教贤良”,陕西旬邑天才的剪花娘子库淑兰用她创造的彩色剪纸方法表现过这样的童年生活。“一岁上尕来,二岁上大,三岁四岁巧说娘,七岁八岁学针线,九岁十岁进绣房,天上飞鸟都绣上...
北大數學天才入美國籍,稱在中國無法專心搞研究,寧可在美國刷碗
在看這篇文章前,小編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願意在異國他鄉送外賣、洗盤子;還是願意回國擔任數學教授?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然而28年前,一位數學天才卻選擇了前者,並且一干就是7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