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谁?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谁?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谁?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若要说“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就是三国时期的吕布,通过《三国演义》的描述,吕布为人善变,对待自己的主子也都不是一心一意,换一个杀一个,被人称为三姓家奴。不过,这都是演义中的描述,而在历史上,真实的三姓家奴却并非是吕布,而是一个被司马懿杀死的人,他叫孟达。孟达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才会成为一个三姓家奴呢?
1.孟达是建安初年成为刘璋属下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躲避饥荒,和他一起逃荒的还有法正,当时的刘璋是益州牧。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做了一件蠢事,听说曹操将派兵到汉中征讨张鲁,想到张鲁若完蛋,蜀中门户汉中失守,接着倒霉的就是他,于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引进刘备做帮手,刘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刘璋派去迎接刘备入蜀的,就是孟达和法正,还分别给了他们两千人。这两人一商量,觉得刘璋既无能又愚蠢,引进刘备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却把那只狼当作救命稻草,呆在这种老板手下还有什么意思,咱们干脆投了刘备吧,否则不但没有发展前途,刘璋若完蛋,咱们也得跟着完蛋。
两人就这样跳了槽,成了刘备的人。与法正不同的是,成为刘备的员工后,法正就一心一意跟着刘备,再也没有三心二意。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得了西川,然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封孟达为益都太守。
对于这样的任命,法正倒没说什么,愉快地上任去了。孟达虽然也上任去了,心里却很不爽,因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儿小多了,如果说蜀郡太守是市级干部的话,益都太守只是个县级干部。
2.再说刘备,之所以只给了孟达一个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职低,也是根据个人能力来的。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孟达的能力还是有一点欠缺的,不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会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攻打上庸时,他担心孟达难以取胜,而派自己的义子刘封从汉中来协助他,刘封率军赶到后,与孟达合兵一处,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刘备怎么会认为孟达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达不是独立拿下了房陵吗?也许在刘备看来,战斗刚开始,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达的兵杀了,导致房陵群龙无首,很容易拿下,于是在他看来,孟达虽然拿下了房陵,却不是凭他的本事拿下的,无法证明他的能力。
这也是后来拿下上庸后,刘封被提升为副军将军,而孟达什么也没捞到的原因。孟达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这可能也是后来他拒绝救援关羽的原因。关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占了他的大本营江陵,被困樊城、襄阳的。
3.那时关羽正在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被吕蒙偷袭后,关羽立时处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救援,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如果说孟达拒绝救援关羽,是因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怀不满的话,那么刘封也拒绝救援,就没有道理了。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刘封认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来,东吴之所以围困关羽,是因为他们想把他和孟达吸引过去,然后来个一网打尽。
实际上刘封不救关羽的原因,除了这个还有他对关羽的不满,因为当初刘备收他为义子时,曾遭到关羽反对。无论他们是怎么想的,反正闯了大祸,关羽失败被杀,他们难辞其咎,至少在刘备看来,关羽的遭遇,与他们见死不救有很大关系。
他们拒绝救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认为“战无不胜”的关二爷肯定能搞定,用不着他们去“添乱”,哪想到他如此“不经打”,以至于失败被杀。如果关羽赢了,他们也许屁事没事,如果说他们的行为有一丝丝赌的性质的话,他们赌的就是这个。没想到“赌”输了。
4.闯了大祸,刘封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但孟达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义子,而他除了是为刘备卖命的一个普通将领,什么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选择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亲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总是遭刘封欺负,导致他们长期不和,也是孟达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孟达来投时,魏主曹丕刚继位,虽然他也不喜欢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但他把孟达来降视为他有吸引力的表现,所以还是很欢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他平阳亭侯,让他担任新城太守。
后来曹丕挂了,孟达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场,心不自安”。这话令人费解:为什么久在疆场会心里不安呢?“与吴蜀固好”——《晋书·宣帝纪》中的这句话,似乎揭开了他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原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止徐庶一个!
而且从“与吴蜀固好”这句话来看,孟达竟然还与吴国保持着友好关系!这是几个意思呢?难道他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而且留了还不止一条?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来自这个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没人罩着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饶不了他,又想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也不知孟达的这个心理,诸葛亮是如何了解到的,反正诸葛亮知道后,就“阴欲诱达”,希望他重归蜀汉,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达,也乐得旧领导伸出橄榄枝,并与诸葛亮约定了起兵的日子。
5.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一个大错,如此机密的事情,竟然与人商量,结果被他们出卖。司马懿知道后,担心孟达突然起兵,先给他写了一封信,是把他稳住,免得他突然发难而不好收拾。
孟达当然不会傻到相信司马懿的程度,但关键时刻他又犯了一个大错,以为司马懿带兵来讨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请示,得到批准后才会发兵,一来二去,至少需要一个月。哪知司马懿根本不向上面请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仅用八天时间就抵达了新城。
而在这之前,诸葛亮提醒过孟达,叫他提防司马懿这一手,谁知他没听进去,不相信司马懿敢不经批准擅自行动。枉自他在那边呆了那么久,对司马懿一点也不了解。成大事者,就要有敢于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当机立断的勇气和担当。待司马懿大军出其不意地兵临城下,孟达才给诸葛亮写信,惊叹他没想到司马懿竟然如此神速。
但是晚了,别说是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下令攻城,坚守了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他则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枪刺死,司马懿砍下他的脑袋,传示洛阳。
纵观孟达的一生,虽然他的反复无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甚至还遭受过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为,无疑也是一种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这种人的存在,对“单位”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本事越大隐患越大,最终的下场,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
相关参考
三姓家奴是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是一个贬义词。在三国时期因为吕布换了三个主公,还杀了其中一位,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忠孝”二字,像吕布这样的人估计也是最被鄙视的。不过三国时期多次换过阵营的不止吕布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姓家奴”吴三桂的事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吴三桂这个人,堪称是十七世纪的个人武力削弱版的吕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三姓家奴啊!他和他爹受明朝的恩泽,吃明朝的俸禄,却在李自成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如果说演义把“奸绝”曹操的残暴奸诈与刘备的宽仁信义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么关羽和吕布,就是“义绝”和“三姓家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吕布,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_吕布三姓家奴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三姓家奴”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 吕布本姓吕,曾为丁原帐下效力,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后董卓派人劝降,以赤兔宝马,
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如果说演义把“奸绝”曹操的残暴奸诈与刘备的宽仁信义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么关羽和吕布,就是“义绝”和“三姓家
历史上真实的:如果说演义把「奸绝」曹操的残暴奸诈与刘备的宽仁信义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么关羽和,就是「义绝」和「」间的对比。因此这位在文学上有其相应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其一定地位的吕布,在演义的前期
历史上真实的:如果说演义把「奸绝」曹操的残暴奸诈与刘备的宽仁信义放在一起对比的话,那么关羽和,就是「义绝」和「」间的对比。因此这位在文学上有其相应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其一定地位的吕布,在演义的前期
为什么说吕布是“三姓家奴”? 《三国演义》中,吕布被骂为“三姓家奴”,请问是哪三姓?由来是什么?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