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西汉相国曹参什么都没做,为何还是一代名相?
Posted 相国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西汉相国曹参什么都没做,为何还是一代名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西汉相国曹参什么都没做,为何还是一代名相?
曹参这个人物,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顶多只知道他是跟随刘邦开创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仅此而已。其实,西汉第一任相国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第二任就是这位没什么名气的曹参。的确,曹参的所作所为怎么也没有办法让他名声大振,因为他在当相国的期间,什么也没做,整日饮酒玩乐,然而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够被后世称为一代名相。
刘邦死后,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而汉惠帝登基之后两年,第一任相国萧何也快不行了,临终之前把曹参推出来,让他做自己的继任者,于是,汉惠帝拜曹参为新的相国,希望他能够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只不过,这位新任的相国大人似乎不太理解“相国”两个字的含义,整天除了请人喝酒,也不干别的。汉惠帝见到这种情况,想不出什么原因,还在自己身上找问题,难道要怪自己太年轻,看不懂相国此番作为的深刻含义?还是说,相国大人资历老,看不起我这个小皇帝?
百思不如一问。汉惠帝于是找来曹参的儿子曹窑,如此这番地交代了他一些问话,让他回去找个机会问一问曹参。曹窑遵从命令,休假的时候回到家里,瞅准机会把皇帝让他问的问题都倒给了曹参。皇帝年轻,没有经验,正需要相国的协助,但是为什么您老总是这样喝酒闲聊,什么都撒手不管,这样还怎么治理国家?
曹参一听,直接就把儿子给暴打一顿,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你又不懂朝政,这些话哪里是你该说的该管的?曹窑委屈巴巴,回到宫中之后把事情告诉了汉惠帝,可能一边说一边还要揉一揉被老爹打疼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汉惠帝想要的,看来只能去问本人了。
第二日下朝之后,汉惠帝将曹参留下来,亲自问他怎么回事,曹参只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陛下您与先帝谁厉害?第二,我与萧何谁厉害?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刘邦加萧何,怎么会是刘盈加曹参能够比得过的?汉惠帝也有自知之明,于是曹参继续向他解释自己的作为。
既然咱俩不如先帝不如萧何,而他们在生前已经制定下了那么多明确有效的法令,咱们再怎么做恐怕也不能超越他们吧?既然不能超越,现在又是守住大业的时期,那么遵照他们的法令去做,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刘盈这才终于明白,曹参的用心。
曹参担任相国三年,一切按照原先的规矩实施,百姓安定,经济逐渐发展,不为而为,无为而治萧规曹随,曹参的贤相之名,也就因此而来。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渊临终前察觉武后和儿子有猫腻,他为什么什么都没做
唐太宗看人很透,临终前察觉武后和儿子关系密切,为何不将其除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是唐朝大帝国的一代雄主,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天可汗”。他
贾母是《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女性脚色,大部门读者对贾母也是清一色的正面评价,甚至认为贾母是一个兼俱“福寿才德”的完人,但《红楼梦》中的大部门人物都具备正邪两赋的特点,即长处与瑕玷并存,贾母身上也存在一
贾母是《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女性脚色,大部门读者对贾母也是清一色的正面评价,甚至认为贾母是一个兼俱“福寿才德”的完人,但《红楼梦》中的大部门人物都具备正邪两赋的特点,即长处与瑕玷并存,贾母身上也存在一
历史秘闻 《红楼梦》尤二姐什么坏事都没做,为何贾母却骂她是个贱骨头
贾母是《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女性脚色,大部门读者对贾母也是清一色的正面评价,甚至认为贾母是一个兼俱“福寿才德”的完人,但《红楼梦》中的大部门人物都具备正邪两赋的特点,即长处与瑕玷并存,贾母身上也存在一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即便是有史可寻的人物、事件有很多,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可能原本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却让后人产生了无数困惑。别说是国外的种种难以回答的问题了,单说我们国家都有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得不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这里的“萧”指的是萧何,“曹”指的是曹参,所以后人总是以萧何曹参相提并论,用于赞颂他们二人的功绩。有一本名叫《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书籍,其中就提到了萧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这里的“萧”指的是萧何,“曹”指的是曹参,所以后人总是以萧何曹参相提并论,用于赞颂他们二人的功绩。有一本名叫《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书籍,其中就提到了萧何
历史秘闻 曹操究竟姓什么,他究竟是名相曹参之后,还是夏侯氏之后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即便是有史可寻的人物、事件有很多,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可能原本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却让后人产生了无数困惑。别说是国外的种种难以回答的问题了,单说我们国家都有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得不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