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姜维拥有蜀国兵权,最终却守不住蜀国江山?
Posted 宦官
篇首语:老板给了我份说炒就炒的鱿鱼,我给了板来了份说滚就滚的旅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为什么姜维拥有蜀国兵权,最终却守不住蜀国江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为什么姜维拥有蜀国兵权,最终却守不住蜀国江山?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古代如果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就相当于握住了这个国家的命脉一样,的确,军政大权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能够得到,那么可以说就已经把这个国家握在手里了。三国后期,蜀汉的军权就在姜维的手里,姜维也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但是为什么当蜀国被魏国攻克的时候,姜维并没有力量回击,最终也没有守住呢?
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蜀国再匹敌魏国。而姜维便成为了蜀国唯一可以北击曹魏之人。多数人认为蜀国灭亡是因为姜维好战,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看不然!
第一,姜维是不是应该主动北伐?《通鉴辑览》给出了回答:“虽说统一未能实现,但是先声夺人,但是把战火燃烧在敌国境内,这是积极防御的措施,和坐以待毙相比,实为上策“
第二,姜维北伐胜败如何?其战果辉煌,是有目共睹的,决不亚于诸葛亮。虽说最终不胜而还,但实属正常现象——这就像斗地主,无论你多会记牌、出牌,都抵不过人家手中的一把好牌。说明实力比能力重要!这是当时的鼎足之势所决定的。姜维只要能达到削弱魏国、保存蜀国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第三,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让姜维连连取胜,一统中原确实是强人所难。既然诸葛亮出师未捷能为人谅解,姜维失败而归也不应受到非难。
第四,姜维北伐是否耗尽了国库?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时,国库尚存大量金银和粮食,足够军事开支。可见姜维北伐并没有导致国库空虚,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蜀亡的直接责任者是谁?是宦官黄皓而不是姜维。黄皓不但专权而造成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还排挤姜维,欲废姜维。即使如此,姜维亦为保卫蜀国而尽心尽力,出谋划策。
第五,蜀汉后期时统治者们大多能廉洁奉公,故蜀汉后期的政治是较为安定团结的。在蜀汉几乎看不到外戚干预朝政,在黄皓专权以前也没有宦官专权,完全不是东汉后期那种”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况。但直到258年陈抵死后(皇帝近臣、亲信),黄皓才屡屡升迁,以致于操弄权柄,最终导致国家腐朽。
第六,经济上,蜀汉发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经注》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谓之天府”,蜀汉的经济繁荣在后期得以延续,我们来看第一组数字,《晋书·地理志上》曰:“刘备章武元年,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再看第二组数字,《三国志》曰:“蜀亡之时,其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以上对比说明,从蜀初到蜀末,蜀国的人口数量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第七,军事上,蜀国后期仍然出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三国志·蜀志·王平传》曰:邓芝在东部,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境,都有显著成绩,此外还有姜维、张嶷还以5000人马与2倍于自己的魏军精锐同归于尽、霍弋的才能连司马昭都感慨、霍峻曾经以一千守军在孤城中守了一年,随后又逐一击破10倍于自己的敌军等,他们在对内平叛、对外御敌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八,但是刘禅宠信黄皓,结果魏军如入无人之境,以致于蜀亡。难怪诸葛尚叹息曰:“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诸葛尚是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在蜀汉最后一次战役中,父子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瞻死时37岁,诸葛尚死时不到20岁。
而且就算是邓艾,钟会攻破蜀国,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姜维还是用计设计钟会反叛,希翼可以复国。只可惜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被累死,就是如此姜维还是弄了一处一计害三贤,拖死了邓艾和钟会。
所以在我看来,并不是姜维没能守住蜀国,姜维北伐与蜀亡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有,那就是延缓了蜀亡的日期。
相关参考
三国诸葛亮号称神机妙算,种种事迹为人称道,就是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把诸葛亮当作神算子。甚至有人认为古代哪一方拥有诸葛亮做军师哪一方就能胜利,不过诸葛亮却犯下了一个不应该犯下的错误,竟在最后葬送了蜀国江山,
了解姜维的朋友都知道,他原本是魏国的一员将领,只是诸葛亮看中他的能力,不惜利用离间计,让他受到魏国的猜忌,不得已之下投降蜀国,并且诸葛亮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作为接班弟子培养。但是不管怎么说,姜维还是魏国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自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
傅佥(约218年——263年),义阳(治今湖北枣阳)人,傅肜之子,蜀汉后期名将。佥长于谋略,并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傅佥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和蒋舒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人物生平>章
人物简介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末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自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
(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未期蜀国。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
姜维引蜀国灭亡姜维临终被杀一计害三贤怎么回事?上总有那么一些时期,是妇孺皆知的,不讲知道多少,也至少是听说过吧。今天我们要聊的,便是其中一个时期——,准确的说,是聊聊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