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白衣宰相陈自强简介 陈自强是怎么死的
Posted 太学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白衣宰相陈自强简介 陈自强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白衣宰相陈自强简介 陈自强是怎么死的
陈自强是宋朝官员,字勉之,福建长乐人氏,有“白衣宰相”的称号。
人物档案
姓名:陈自强
别称:白衣宰相
字:勉之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福建长乐
出生日期:公元1130年
去世时间:不详
主要成就:官至御史中丞、右丞相
陈自强不愧于“自强”这个名,他能有日后的成就,的确是“自强”得来的,未曾借祖上一分光。
陈家是普通人家出生,祖辈上没有出过什么值得拿出来夸耀的显官。在陈自强出生之时,陈家的日子过的十分贫苦,勉强温饱。
今日的家长们将高考看作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这一点古代比之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科举取仕,通过考试入朝做官,是决定寒门士子能否出头,一跃而成为新贵最基本的出路。
虽然陈家家境不好,但却知道上进,所以简衣缩食也将陈自强送去读书。陈自强自幼聪慧而早熟,也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困境,唯有努力读书,寻找出路。他本就聪明又勤奋,学识算是突飞猛进,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到了太学读书。
太学是当时最高学府,在这里读书能受到极好的教育,到日后出头的机会也就更好。陈自强在这儿读书之后,打开眼界,学识更加出众。后来渐渐的传出名声,被承宣使韩诚聘请到家中,给自己的幼子韩胄当蒙师。韩胄是谁,想来不必多说。
在韩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陈自强离开韩家到了别的地方谋生。也不知是时运不佳还是如何,几次下场考试,都没有考中。就这样一直到五十岁,才终于得以进士及第。
进士及第之后,陈自强的境遇也不好,一直到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而这个死后,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成为权臣,大权在握。于是陈自强上门拜访,希望走这层关系,谋得一个好前程。
就这样在韩胄的保驾护航之下,陈自强很快得到重用,受朝臣举荐入太学录,不久迁为太常博士。任太常博士不过数月又转国子监博士,迁秘书郎。不到半年,又升为右正言、谏议大夫、御史中亟。
陈自强升官的速度跟坐火箭似的,入御史台不过一月就升枢密院,等到嘉泰三年的时候,已经为右丞相。
从一个微末的小官,不到四年就坐到位极人臣的位置,全赖韩胄。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后来韩胄倒台,陈自强也牵连在内,被贬雷州。到了雷州没多久,就去世了,大概活了有七十多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陈自强简介 陈自强是怎么死的 陈自强是怎样的人 陈自强的作品
中文名:陈自强 别名:陈勉之 国籍: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州闽县www.cha138.com 职业:宰相 主要成就:依附韩侂胄,官至右相。 官职:右丞相 封爵:秦国公陈自强—
陈光远,字秀峰,河北武清崔黄口人。1873年10月8日(清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生。早年在北京玉器铺为学徒,因与掌柜不睦被辞退。1892年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分至小站,任新军督操,后任南洋自强军营
马自强马自强,字体乾,号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明嘉靖(世宗朱厚熜)三十二年(1554)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以后比较著名的张四维、李如松等。马自强所处时代正是明朝中期。此时的明朝,已经失去了初期那
·梅自强梅自强,纺织工程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产梳棉机研究工作,是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在全国开展棉纺织生产“上水平”活动,为提高棉纺织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做
人物档案 姓名:陈康伯 字号:长卿、安侯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 出生时间:1097年 去世时间:1165年 官职:左丞相 主
人物档案 姓名:陈康伯 字号:长卿、安侯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 出生时间:1097年 去世时间:1165年 官职:左丞相 主
洋务运动(WesternizationMovement)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陈廷敬是清朝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他在清朝备受重用,一生升迁二十八次,最后位至宰相。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崇祯十二年的时候在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
陈执中,字昭誉,是明相陈恕的儿子,他自己也曾经在北宋一朝为相。 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还是当朝宰相,陈执中所经历的学习的,自然比一般人家的读书人要多的多。现代人说,不能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家世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洋务派在全国掀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英法联军后,清政府对解决内忧外患分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